讀過近期人民日報新興媒體版刊發(fā)的《眾聲喧嘩,如何尋找共識》系列訪談文章,很有感觸。
當今社會已全面進入互聯(lián)網時代,網絡日益成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為普通大眾通過網絡揭露問題、評議時政、發(fā)表見解、表達訴求提供了便利,任何機構和公眾人物都無法忽視它的存在。如何直面網絡輿論的巨大影響力,保持政府的公信力與話語權,是擺在執(zhí)政者面前的課題。
從公共行政治理的視角來看,主導網絡話語權,提高政府公信力,迫切需要各級政府及公職人員進一步提高網絡輿情意識,更自覺地重視聽取網民的意見和呼聲,更有效地增強“網絡問政”能力。政府應對網絡輿情的失當,是誘發(fā)諸多網絡群體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政府部門及公職人員應以寬容、開放的心態(tài),接納與包容網絡民意的批評和指責,以靈活、務實的智慧,對待網絡輿論的監(jiān)督和評判。既不能把網絡當作揚名立萬的“個人秀場”,也不能想當然地把其視為影響自己錦繡前程的“洪水猛獸”。政府公職人員應經常登錄一些影響力比較大的知名網絡論壇,主動了解民情、聽取民意,學會主動出擊、換位思考。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更要研究熟悉網絡,認真對待網絡民意,勤于善于“網絡問政”,能夠對網絡輿情做出科學、準確的分析判斷,及時引導網絡輿論走向,通過有效的執(zhí)政程序,做出行動和決策。這是提高政府公信力,掌控網絡輿論話語主導權的根本所在。
網絡猶如一把“雙刃劍”,既可以成為加速民主政治建設和公民社會建設的助推器,也有可能成為破壞社會和諧穩(wěn)定和激化社會矛盾的導火索。要徹底根除“網絡水軍”、“網絡謠言”、“網絡推手”、“輿論審判”等諸多“網絡暴力”,需要制定必要的網絡法律規(guī)制,將有關違背道德底線、侵犯基本人權、惡意擾亂社會的非法行為,納入法律追究范圍,明確法律責任和追究程序。讓現(xiàn)實社會的法律規(guī)范和道德準則在虛擬的網絡中得以延伸和遵守。
提高各級領導干部的“網絡問政”能力,加快推進網絡法治建設,是網絡時代提高政府公信力、主導輿論話語權的兩個關鍵點,猶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缺一不可,必須做到“兩手都要硬”。(北京市紀委監(jiān)察局 張迪飛)
- 2011-11-21網絡問政惠州模式凸顯:網友真問互信部門真聽實干
- 2011-11-18省市“一把手”頻頻回應網絡輿情 網絡問政受重視
- 2011-11-15“網絡問政”受到政府重視 網絡民意渴望互動
- 2011-11-14避免“光說不練” 網絡問政比上“硬杠杠”
- 2011-11-10美國人“網絡問政”要求白宮告知外星人真相
- 2011-11-04“微批評”開啟網絡問政新章節(jié)
- 2011-11-02網絡問政獲網友力挺 173起投訴走上“心通橋”
- 2011-10-27鄭州開通網絡問政全媒體平臺
- 2011-10-25高唐“網絡問政”少說“官話” 多聽民聲
- 2011-10-21草根聲音搭上網絡快車 “網絡問政”求解執(zhí)政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