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對待農民工是責任不是恩惠
www.fjnet.cn?2012-12-31 13:08? 徐 娟?來源:東南網 我來說兩句
“你穿得這么臟,就不應該坐公交車,應該自己走路回家!”日前,在重慶825路公交車上,一名老太呵斥身旁風塵仆仆的農民工,指責其影響市容。當時車上的其他乘客無不對這名老太的話感到憤怒,“真正影響市容的是這名老太!”該事件被網友上傳到新浪微博,引來眾多網友關注。(12月30日《重慶商報》) 我們首先來看一下,爭執(zhí)雙方當時的表現(xiàn)。衣上沾有塵土和涂料的農民工是小心翼翼見空位沒人坐才敢坐下去,并且只坐了一半身子;穿著時髦的老太是趾高氣揚先是將身體向車窗外傾斜,然后又是一陣怒斥。按理說,二人都是乘客,履行了同等的交費義務,就應當擁有平等的乘車權利,為何只因著裝打扮的不同抑或身份的不同,卻表現(xiàn)出如此的迥異? 最些年來,從政府到媒體以至到許許多多的市民都在關注農民工問題,主張善待農民工,平等對待農民工,也付諸了許多行動,但卻很難從根本上扭轉農民工對城市、城里人的看法。之所以會產生如此強烈的反差,問題的癥結在于我們關心農民工還是出于功利心態(tài)。人們通常認為,農民工為城市建設做出了貢獻,企業(yè)的生產經營、市民的日常生活都離不開農民工,所以,要善待和平等對待農民工。這樣理解固然不錯,但注重的僅僅是農民工“為我所用”的工具性價值。在這種功利邏輯的指導下,只要是對自己“沒有用處”或“用處不大”的民工,自然就加以歧視乃至排斥。比如,報道中老太對農民工的怒斥就是典型的例證。 這樣一來,多數城里人善待的就是農民工個體,而非農民工群體,難以在全社會形成平等對待農民工的濃厚氛圍。從更深層次講,在農民工問題的話語中,作為發(fā)言者的“我們”似乎與廣大農民工是分立的。我們往往以城市、企業(yè)、家庭、個人的需要來看待農民工,而很少以同屬一個社會的成員和公民來看待他們。農民工作為人、作為同胞、作為公民權利的主體往往被忽視了。當我們呼吁平等對待、善待農民工時,當我們去幫助救濟農民工時,不少人是抱著同情、施舍的心理以及功利性目的來表現(xiàn)仁愛和友善。在這樣的基礎上,農民工是很難獲得真正意義上的平等。 與農民工之間的關系是融洽還是緊張,隔閡是縮短還是擴大,反映出的是我們對待農民工的觀念與感情問題。如果觀念與感情轉變不過來,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平等對待農民工、切實尊重農民工、自覺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公交車上農民工被怒斥這起事件再次告訴我們:平等對待農民工,是我們的責任,而不是一種恩惠。更進一步講,對農民工權益的保護,就是對我們自己權益的保護;我們希望農民工如何對自己,我們就要如何對待農民工正如車上一位10歲小學生所言,“如果沒有農民工,就不會有我們城市里的一切,你這么瞧不起他們,他們以后不來建設城市了怎么辦?”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1-31]農民工討薪怎么就麻煩政府了?
- [ 01-31]以物抵薪 冷了人心
- [ 01-25]細化惡意欠薪標準可謂雪中送炭
- [ 01-24]誰是農民工討薪的攔路虎
- [ 01-22]農民工殺母悲劇是全社會之痛
- [ 01-22]鐵路部門該如何照顧農民工?
- [ 01-19]農民工“炸彈討薪”令人震驚
- [ 01-18]和諧的城市不該有“蹲地鐵”的農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