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研究總是帶著產生它的那個時代的印記。以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改革開放為起點,中間經過80年代、90年代的變革與調整,當代中國學術逐漸走上了一條具有鮮明時代特色與民族特色的發(fā)展道路。
新世紀頭十年,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不斷向世人傳達這樣一個信息:要從推動民族復興的戰(zhàn)略高度認識和加強哲學社會科學。在這十年中,各種激勵政策與措施的頻繁出臺,劇烈而深刻的社會變遷,中國和外部世界緊密的聯系與互動,價值觀念、科研方式、學術生態(tài)的急劇變革,從不同的側面推動著當代中國學術的轉型。事實上,今天的中國學者正面臨著他們的前輩未曾設想、也無法設想的全新歷史環(huán)境。正是在傳統(tǒng)與現代、中學與西學、理論與實踐的交織互動中,中國學術一路走來。以世界的眼光看中國,當代中國學術正處在基于中國經驗和道路而形成獨特文明表達方式的前夜,中國學術正在歷史的深處醞釀著具有世界意義的新突破。
時代與問題
恩格斯曾經說過:“每一個時代的理論思維,從而我們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它在不同的時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時具有完全不同的內容。”不管人們如何評價當代中國學術,但有一點是不能否認的:今天的中國學術,是這個時代的產物。當代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國防等各方面都經歷著全面而深刻的,甚至是前所未有的變革。在這一進程中,黨和國家要實現科學決策,越來越需要提高實踐活動的預見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增強駕馭復雜局面的能力,這就要求社會科學工作者繼承和弘揚我們民族悠久而深遠的經世傳統(tǒng),立足當代,立足國情,以深入研究重大現實問題為主攻方向;另一方面,縱觀人類學術思想史,可以發(fā)現,每一次大的學術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都是建立在對社會生活中出現的實際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合理解決的基礎之上的。正因為如此,“問題是時代的格言”。
當代中國走向何方,始終是哲學社會科學關注的核心課題。正是圍繞這一課題,十年間,中國學術經歷了一波又一波的思想激蕩。世紀之交,一場敏感的政治體制改革問題討論就吸引了人們關注的目光。關于新自由主義思潮的爭論、關于國企改革的爭論、關于如何改革的爭論、關于民主社會主義的爭論、圍繞物權法的爭論、關于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爭論、關于文化保守主義的爭論,以及普世價值的爭論,等等,紛至沓來。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的相繼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豐富和發(fā)展,為中國學術及時確定了航向。中國的當代學人,在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這樣一個基本事實: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凝聚著當代中國智慧的精華。不懂得這一點,就無法進入學術的深處!
- 2009-12-28靳輝明:應辯證地處理政治與學術的關系
- 2009-12-27“2009海峽兩岸男科學術峰會” 在哈爾濱舉行
- 2009-12-23學術外衣無法掩蓋“炒作”嫌疑
- 2009-12-21第五屆“胡繩青年學術獎”揭曉
- 2009-12-14曾被抨打開魔瓶放惡魔 高錕妻致辭憶夫學術之旅
- 2009-12-08學術造假持續(xù)升溫 大學時代的論文你抄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