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每日科學網站12月2日報道】題:天文學家發(fā)現18顆新行星
新行星總是不斷地被發(fā)現。比如以加州理工學院科學家為首的一個天文學家團隊最近就發(fā)現了18顆行星。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天文學助理教授約翰?約翰遜說:“除了‘開普勒’號宇宙飛船發(fā)現的行星之外,這是一次性宣布在質量大于太陽的恒星周圍發(fā)現行星數量最多的一回?!币约s翰遜為第一作者的研究團隊報告已經發(fā)表在美國《天體物理學雜志》
增刊12月號上?!伴_普勒”號宇宙飛船是一個太空望遠鏡,迄今為止已經發(fā)現了1200多顆可能存在的行星,不過其中大部分尚未得到確認。
據約翰遜說,這次新發(fā)現意味著圍繞大質量恒星旋轉的已知行星的數量增加了50%,為了解行星以及太陽系的形成提供了一批極具價值的行星系。研究人員說,這一發(fā)現還將進一步證實行星是由“種子顆粒(seed particles)”聚集新生恒星“星周盤”中的氣體和塵埃而成的理論。
根據這一理論,小顆粒會逐漸聚在一起,最終像滾雪球一樣形成行星。如果真實過程確是如此的話,那么所產生的行星系的特性,比如行星的數量和大小或軌道形狀等,就取決于它們所環(huán)繞的恒星的質量。比如,恒星的質量越大,意味著星周盤就越大,也就意味著會有更多物質形成數量更多的巨行星。
另一種理論認為,構成星周盤的大量氣體和塵埃會自動結合成為高密度的巨大塊狀物,而這些塊狀物后來演變成了行星。但根據這一理論,恒星的質量不會影響所形成的行星的類型。
到目前為止,隨著已知行星的數量增加,天文學家逐漸發(fā)現,恒星質量在決定巨行星的數量方面似乎的確很重要。最新發(fā)現的這些行星進一步證實了這一規(guī)律,因此也就與第一種理論相一致,即行星是由“種子顆?!毙纬傻?。
這批新行星還有另一個有趣的特點:它們的軌道基本上都是圓形的,而環(huán)繞類日恒星的行星軌道則從圓形到橢圓形都有。約翰遜表示目前正在努力尋找個中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