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報 單志強:走得再近些,貼得再緊些
m.kejuu.com?2011-12-22 11:28? ?來源:東南網 我來說兩句
一分深入就有一分收獲。“走轉改”以來,同仁們帶著感情、帶著思考接地氣,與百姓一同脈動,看到了最美的風景,抓起了一尾尾“活魚”。 編輯這些倍感親切的“短、實、新”稿件時,我的心靈不時被觸動、期望不時被拔高。主要體會有以下三點。 一、稿件變短了,干貨多了,針對性強了。 “走轉改”的稿件以五六百字居多,重頭稿也不過千把字,可謂“大珠小珠落玉盤”,。不過,編稿時,我并未覺得份量輕了,反倒是重了。因為這些稿件不是風干的,不是簡單的運用減法,而是濃縮的,意蘊深邃,針對性、啟發(fā)性增強了;這些稿件大多采用白描手法,沒有花里胡哨的描寫,沒有大而不當的語言,沒有刻意人為地“拔高”,讓人感覺真實可信。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兩篇記者手記,雖只有兩三百字,但都是畫龍點睛之筆。 比如,《堅持的境界》,只有235個字,但其立論緊緊扣住“堅持”,把一般讀者想到或想得不深的意思講得明明白白,道出了石城16年發(fā)展巨變的底蘊,文章的精氣神提了起來。同樣,《巧算得失賬》,在261個字中,揭開了德化走上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的秘密,即當地堅持不砍樹照樣能致富的理念,算小家賬更算大局賬、算眼前賬更算長遠賬,其見解之深讓人稱奇。不過,份量絲毫沒輕,因為這些稿件不是風干的,而是濃縮的,意蘊深邃,針對性、啟發(fā)性很強。 二、現場感強了,重點寫人,好看耐看了。 “走轉改”稿件好看耐看了之所以被人津津樂道,絕大多數被評為社內好稿,關鍵就在于報道的視角對準了普通百姓。 以往不少現場新聞吸引力、感染力不強,原因在于就是“只見物不見人”。有的雖寫了人,但只有“人影”,他們或者被放到了被動的位置,當作某種政策、措施的印證者,某種工作經驗的陪襯者,或者被抽象為“大家”、“村民”、“少數人”,等等。這樣,本來生龍活虎的人的活動,見報時卻陷入干巴、枯燥的概念敘述之中,毫無變得死氣沉沉,沒有生機。 一具體就生動。同仁們走基層,時時處于采訪狀態(tài),大量的特寫鏡頭、傳神細節(jié),平添了稿件的立體感、生活味,編編稿稿時時我的注意力像磁鐵一樣被牢牢吸住。有的稿件雖是順手牽來的“羊”,但感覺更新鮮、更生動。 《小鎮(zhèn)旅館增多了》就很典型。為書寫經濟發(fā)展惠民這一主題,記者通過對光明旅社、大眾旅社的深入采訪,用百姓口吻講述身邊的變化,讓人感覺很親切。文錦旅社老板娘陳文說:“前臺、服務員、衛(wèi)生工全我一人包辦,累是累點,但想想,做做家務就把錢給賺了,也不虧啊?,F在,政策這么好,只要肯吃苦,就能過上好日子?!?/p> 再如,《莊主田頭下聘書》一稿,為把陳莊主這個新農技“鐵桿粉絲”塑造好,記者抓住了如下精彩的對話:“蜂王翅膀該剪了,跑了就不好辦了?!薄ⅰ昂煤?,我們還想生產高質量的蜂蜜哩,以后你們可要常來指導。”、“沒問題,我們一定常來。”、“研究生同學們畢業(yè)了,歡迎來我們農場就業(yè)啊。” “南瑪都”來臨時,記者親臨救援一線,采寫的現場新聞《生死救援》,更鮮活、更好看、更耐看。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