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距離”抓出“大活魚
——淺談“走基層、轉(zhuǎn)作風、改文風”心得
m.kejuu.com?2011-12-20 17:15? ?來源:東南網(wǎng) 我來說兩句
一番采訪下來,如果就事論事,寫一篇村民如何犧牲作貢獻,那也是不錯的基層稿件。但記者不滿足于此,認為采訪不夠深入,沒有挖出村民為什么在犧牲眼前利益面前能如此大力支持碼頭建設?記者又來到村干部、村民家里尋找答案,1家、2家、3家……,記者終于尋找到了答案:在兩岸交流合作、祖國統(tǒng)一大局面前,當?shù)卮迕裼掠趽?,無怨無悔;這里的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實事,把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贏得了村民發(fā)自內(nèi)心的擁護與支持。正是有村民們的勇于擔當和廣大黨員干部的艱苦奮斗,在澳前碼頭建設中,奏出了一首“和諧曲”,為兩岸交流、祖國統(tǒng)一作出貢獻。多次采訪、幾易其稿,一篇1050字的消息報道言簡意賅、主題突出,寫出了當?shù)馗刹咳罕姴慌聽奚?、勇于擔當?shù)摹捌教毒瘛?,這是之前媒體沒有報道過的。 正是“身入”再加上“心入”才寫出這樣帶有泥土芬芳“香味”的文章。應該說,基層和群眾是每個新聞工作者的情感之根、報道之根、思想之根。記者認為,“走基層、轉(zhuǎn)作風、改文風”活動,讓更多記者深入基層接“地氣”,記者不僅要“身入”更要“心入”,只有通過與群眾打成一片來挖掘素材,與生活融為一體中寫出好新聞,在“一頭汗兩腿泥”中寫出精品,才能真正“抓活魚”、出好稿。 文章見報后,不少當?shù)馗刹扛嬖V記者,以往媒體報道的都是平潭開發(fā)開發(fā)建設如何大力度、快節(jié)奏推進項目建設,打造“平潭速度”,報道千篇一律,不少讀者已產(chǎn)生“審美疲勞”,而真正來自基層的聲音少之又少。福建日報在“走、轉(zhuǎn)、改”活動中,真正深入基層,以一個村為支點寫出了開放開發(fā)初期的“平潭精神”,文章有高度、有思想,開了個很好的頭,希望在以后報道中寫出更多這樣的好文章。 8月底,在福建日報領導的直接部署下,平潭澳前鎮(zhèn)玉樓村被定為“福建日報‘走、轉(zhuǎn)、改’聯(lián)系點”,并在玉樓村村部掛上牌子,隨后,記者更加頻繁到玉樓村“蹲點”采訪,經(jīng)常與當?shù)卮迕裢酝?。玉樓村老年協(xié)會4名會員主動請纓,4個人輪流到現(xiàn)場值班,成了建設現(xiàn)場一道靚麗風景線。在以前采訪中,由于不夠深入,記者與這道最美的風景線多次擦肩而過?!白?、轉(zhuǎn)、改”活動開展后,記者來到玉樓村次數(shù)多了,在與4名值班的老人協(xié)會會員聊天中,記者認為他們就是一條不可多得的“活魚”。 于是,記者挑選了老年協(xié)會副會長丁世玉值班的一天,全程跟蹤采訪。一天的采訪時間里,記者多次被感動。丁世玉每天凌晨4點就起床,來到碼頭旅檢大樓澆樹,一趟下來要3個多小時,晚上7點還要再澆一趟,雖然很累但他很樂意多作貢獻;丁世玉家是石頭屋,碼頭建設開山炸石,他的房子損壞了,但他向村民們解釋指揮部會負責修復他們的房屋,還帶村民到他家里去看他的房子;在警務崗亭里值班,丁世玉很認真負責,除了吃飯、上廁所,他都呆在崗亭里……一天體驗下來,記者又累又困,然而腦子里翻騰著丁世玉老人平凡的奉獻,無法入眠,挑燈夜戰(zhàn),寫出了一條樸實、鮮活的基層新聞《站好每一班崗》。 在玉樓村的幾次采訪,讓記者更深刻地體會到,新聞報道要和受訪者交心,才能更準確地表達出受訪者的意愿,才能更真實地反映事實真相。新聞報道,也只有走進基層,掌握更多事實,才能確實提高公信力、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接地氣才能有靈氣,俯下身才能心貼心。新聞工作是黨聯(lián)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承擔著宣傳群眾、動員群眾、服務群眾的莊嚴使命。我們一定要以“走基層、轉(zhuǎn)作風、改文風”活動為契機,真正“俯下身”、“安下心”,有了對社會、對群眾的深切體認,才能更好地轉(zhuǎn)變作風,以敏銳的眼光升華報道主題,以深厚的積淀豐富報道內(nèi)涵。 福建日報 王鳳山 |
- 責任編輯:黃麗紅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 【字號 大 中 小】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12-13]基層親歷:追風
- [ 12-05]基層親歷:“我們都聽村民的”
- [ 12-01]基層親歷:一步一個幸福——吳老漢的移民生活
- [ 12-01]基層親歷:一步一個幸?!獏抢蠞h的移民生活
- [ 11-10]基層親歷:變電站守護者的一天
- [ 11-03]基層親歷:龍海農(nóng)民愛逛“農(nóng)機超市”
- [ 10-28]基層親歷:“寡婦村”的變遷
- [ 10-25]基層親歷:一個鄉(xiāng)村衛(wèi)生所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