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在這次具有重要意義的會議上,中國共產黨人痛定思痛,從血泊中堅強地站起,豎起了武裝奪取政權的大旗。
望著井岡山一竿竿毛竹鉆天而起,毛澤東預言:“20年后,革命一定會勝利!”這是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上井岡山,開始了創(chuàng)建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偉大斗爭。
在八角樓那盞斑駁的油燈照耀下,中國共產黨思想一步一步走向成熟,找到了一條工農武裝割據、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政權的大路。
1934年,由于“左”傾錯誤路線的影響,毛澤東在蘇區(qū)的正確領導被排斥,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紅軍被迫踏上漫漫長征路。
建黨90周年前夕,96歲的老紅軍王道金重返遵義,站在展現紅軍艱苦跋涉的青銅塑像前,激動不已:當年誰都不知道一去就是二萬五千里的漫漫長路,不知道將要面對那么多艱難險阻、那么多生死離別。
五天五夜,湘江兩岸,紅軍將士與五倍于己的國民黨軍展開殊死決戰(zhàn),險些全軍覆沒。突破湘江封鎖線后,中央紅軍從出發(fā)時的8.6萬銳減為3萬多人。紅軍士兵的遺骸,已經融入千山萬水。但他們艱難跋涉留下的腳印,雕塑一般嵌進中國革命豐碑。
整個中國歷史,直到遵義發(fā)生偉大的轉折。中國共產黨人以自己的堅忍和智慧,劫后而生、鳳凰涅槃。
遵義市老城子尹路96號,一幢磚木結構、中西合璧的兩層樓房,1935年1月15日至17日,遵義會議在這里舉行。王道金是哨兵,這也是老人一生中最珍貴的回憶。
歷史選擇了毛澤東。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黨史專家陳勝華說:中國共產黨從1922年起,一直接受共產國際的指導。長征過程中,共產國際的很多指示接收不到,遵義會議實際上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解決黨內問題。
在中國革命歷程中,無一例外體現著這樣一個規(guī)律:每一次重大挫折,都隨之以一個新的奮起。不論起初的蹣跚,曾經的跌撞,還是今天的闊步,中國共產黨人在探索如何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道路上,成功地走出了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