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網消息 (霍山客) “吃茶去”是趙州從諗禪師的口頭禪,也是禪宗公案中被好茶者百說不厭的由頭。以是觀之,唐宋時期,吃茶就譬如吃菜一般,連水帶渣地咽下去,絲毫也不浪費。好在其時不存在環(huán)境污染和農藥殘留以及重金屬超標一類的事情,即使連茶渣吞下去,諒必也不至于吃壞了身體?!俺圆琛币徽f在咱們的方言中一直保留至今,就譬如趙州禪也一直傳承至今。據(jù)說近年還有不少歐美人士漂洋過海,到河北趙縣親身體驗一回趙州禪這碗心靈雞湯的滋味。
茶吃得多了,自不免吃出門道來,于是乎就從色、香、味、韻一類的感官享受轉向所謂的“茶禪”、“茶道”、“茶藝”一類的精神享受。茶文化便是一代又一代人種茶、制茶、品茶習慣的不斷疊加與揚棄的結果,似乎不必故作高深。如果說“吃茶去”是從諗禪師對知行合一這一實踐論觀點的體驗,那么在當下的意義便是:與其坐而論道不如奮勇前行。
茶產業(yè)亦然。
前文在品茗之余聯(lián)想到“標準”,純粹出于保護品牌和茶農利益的考慮。后來翻了些網頁,果然就有名為《出口茶葉質量安全控制規(guī)范》的國茶出口標準,而內銷仍然缺少統(tǒng)一的國家標準。就在國標闕如的當下,大田縣和政和縣各自推出了《金觀音烏龍茶綜合標準》和《地理標志產品政和白茶》的地方性標準。不管此類地方性標準是否與國際茶葉標準相吻合,也不論是強制性的還是推薦性的,有個規(guī)矩總比沒規(guī)沒矩的要規(guī)范得多。畢竟憑感觀上的品茶是品不出諸如農殘含量或茶咖啡堿或兒茶素的含量的,只有借助于強制性的茶標準的制定和推行,才有可能確保茶葉品質的穩(wěn)定,才有可能沖破茶葉出口的綠色壁壘,才有可能在國際茶葉市場競爭中勝出。
從這個層面上看,咱們的地方政府及其相關部門理當抓緊進行茶產業(yè)標準化的工作,即使無法一步到位,上升為國家標準,且出臺個地方標準過渡一下,既對茶葉品牌的保護不無裨益,也是進一步發(fā)展豐富了茶文化。
- 2009-11-13土家茶文化
- 2009-11-13茶文化中的奇葩——武夷茶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