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從一個普通的農民,成為一名頗有名氣的種菇技術員;再從種菇行家,成為“袋栽銀耳”的發(fā)明者;因為“袋栽銀耳”的發(fā)明,讓古田縣食用菌行業(yè)躍入全國前列,讓1200多戶貧困戶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他也因此從古田山區(qū)步步邁向京城,走進人民大會堂,成為一名光榮的全國勞動模范。他的名字叫戴維浩。
傾心鉆研 初露鋒芒
1978年1月,戴維浩開始在家中培植銀耳,第一批他培育了300多瓶的銀耳,可是20余天過去了,能結菌的只有200瓶左右,這令他感到不滿,于是他的腦子動起來了,一口氣買來500個塑料袋,想尋求成本更低的培育方式。由于塑料袋硬度不夠,容易“臥倒”,大大影響了銀耳的結菌率,成品率只有40%。為解決這一問題,他費盡了心思,最后,他把斷木培植與瓶裝培植兩種方法相結合,用膠布固定銀耳菌種袋口,這樣不但解決了菌袋倒伏的問題,也提高了結菌率,他終于獲得了成功。
“大橋鎮(zhèn)銀耳產量占全縣的45%,而當年在大橋,我們兄弟幾人的銀耳產量就占到50%左右?!碑敃r的一份資料記錄,僅1981年,戴維浩一家就生產銀耳菌種17000瓶,產出銀耳300斤,產值16000多元,純收入10000元?!按糟y耳”技術的研究成功與推廣,實現(xiàn)了銀耳栽培技術的歷史性突破,現(xiàn)已成為我國栽培銀耳的主要方法,同時推動了食用菌袋栽的全面發(fā)展,使古田成為中國食用菌之鄉(xiāng)。如今,全縣農村80%以上農戶從事食用菌產銷活動,食用菌產值占全縣農業(yè)總產值的40%以上,古田銀耳產量已占全國的95%,年產值達數(shù)億元。
真心助人 共同致富
不久后,戴維浩來到吉巷鄉(xiāng)前垅村發(fā)展食用菌生產,當時村里僅他一戶生產銀耳菌種,為了幫助大家共同富裕,他主動賒銷銀耳的菌種給缺少資金的群眾。1981年,前垅村就有130戶菇農向他賒了4000瓶菌種用于發(fā)展生產,全村的銀耳生產紅紅火火,成為全縣有名的“銀耳村”。
他還賒銷銀耳菌種4000瓶給附近村120戶群眾,使更多的困難戶翻了身。他經常往來于吉巷、大橋兩個鄉(xiāng)鎮(zhèn),為農民解決銀耳栽培中的技術問題,看到大家都獲得高產,他心里特別的高興。
為了更好地推廣銀耳栽培技術,他特地編寫了《銀耳袋栽技術》一書,自費印刷贈送給各地求教者。在推廣發(fā)展食用菌生產的過程中,他多年堅持為登門求教者提供咨詢、無償授課、贈送資料,由他創(chuàng)辦的興華真菌研究所每年提供優(yōu)質菌種30多萬瓶,為菇農創(chuàng)純利650多萬元,使當?shù)?200多戶貧困戶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他還自籌資金100多萬元,創(chuàng)建了占地5000平方米的工廠化栽培食用菌生產基地,推行可自動控溫、控濕、控氧的栽培技術,為古田食用菌產業(yè)發(fā)展開拓了新的栽培模式。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多年來全國除臺灣外的29個省、市、自治區(qū)都有人來信取經或登門求教。2001年他的食用菌栽培基地被亞太地區(qū)食用菌培訓中心列為“國際食用菌技術培訓基地”,此后每年他的研究所里都會迎來世界各國、各種膚色的食用菌從業(yè)人員前來學習研究,他的名字登上了《人民日報》、《福建日報》……一時間,他享譽海內外。
- 2009-11-06風華歲月 激越人生
- 2009-11-06綠葉對根的情意
- 2009-11-06從一只雞到千萬只雞
- 2009-11-06敢立潮頭創(chuàng)佳業(yè)
- 2009-11-06從花季少女到全國勞模
- 2009-11-06情系菌草為人民
- 2009-11-06做新時代的知識型人才
- 2009-11-06真情捂熱紅土地
- 2009-11-06追求——記全國勞模、閩清縣上蓮鄉(xiāng)豐達農場總經理陳謨湊
- 2009-11-06為民傾注滿腔情——記全國勞模、福州吳熙中醫(yī)院院長吳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