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和發(fā)展
起源于原始人類漁獵和運輸?shù)纳a(chǎn)實踐過程。近代皮劃艇與16世紀人們的探險和漫游歐洲北部海域有關(guān)。
皮艇
起源于北美洲格陵蘭島上愛斯基摩人用動物皮包在木架子上制作的獸皮船。1865年蘇格蘭的麥克格雷戈(John MacGregor)仿獸皮船制作了1條長4米、寬75厘米、重30公斤的"諾布·諾依"號皮艇,駕艇穿越了瑞典、芬蘭、德國、英國。19世紀90年代在歐洲得到廣泛開展。
劃艇
起源于加拿大。北阿拉斯加以漁獵為生的印第安人將對干掏空,坐在里面用木棍劃行,故又稱獨木舟。
規(guī)則和知識
有靜水項目和激流項目之分。在天然或人工湖面進行的比賽,稱靜水項目,水面寬90米以上,長2200米,設(shè)9條航道,道寬5~9米,用串有塑料浮球的鋼索劃分。在水流湍急的河道進行的比賽,稱激流項目。運動員必須在指定的航道內(nèi)完成賽程,以艇首到達終點的先后順序決定名次。分皮艇和劃艇兩種,1936年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1938年舉行首屆皮劃艇錦標賽。
皮艇有舵,比賽時,運動員坐在艇內(nèi),面向前方,手持兩頭帶槳葉的槳在艇的兩側(cè)輪流劃動,依靠腳操縱舵控制航向。有單人艇、雙人艇、四人艇和障礙回轉(zhuǎn)項目。①單人艇 艇長520厘米,寬51厘米重12公斤。②雙人艇 艇長650厘米,寬55厘米,重18公斤。③四人艇 艇長1100厘米,寬60厘米,重30公斤。④障礙回轉(zhuǎn) 運動員必須在規(guī)定的航道內(nèi)于激流中穿越或繞過規(guī)定的障礙到達終點,以扣分少者為勝。航道長800米,有人工障礙和天然障礙。人工障礙是寬為90~120厘米的門框,一般設(shè)25~30個,比賽時必須穿越每個門框,碰撞或漏穿均要扣分。男、女單人障礙回轉(zhuǎn)均于1992年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
劃艇兩頭尖,艇身短,無槳架,無舵。劃槳時前腿成弓步立,后腿半跪,手持一頭帶有鏟狀槳葉的槳在固定的舷側(cè)劃水,并控制方向。有單人、雙人、障礙回轉(zhuǎn)項目。①單人劃艇 艇長520厘米,寬75厘米,重16公斤。②雙人劃艇 艇長650厘米,寬75厘米,重20公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