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次比較關鍵的“新聞練兵”是在1965年初,當時記者站的同志了解到一條新聞線索:閩侯鳳港大隊(現(xiàn)為鳳港村)糧食大豐收,是省里首屈一指的高產單位,報社編輯部擬作為省農業(yè)勞模會的典型材料發(fā)。大家研究后,記者站站長孫子清給我壓擔子,要我去采寫。這又一次出乎我的意料,寫典型材料按理應由他們老將出馬,我這個剛畢業(yè)一年多的新聞新兵只能當配角。但推辭不掉,最終只得勉為其難的再次接受任務。心想,人生能有幾回搏,這次就去搏一下吧!看能否闖過難關。我便帶上閩侯縣委報道組的同志到鳳港村住村半個多月。采取笨鳥先飛的辦法,多花時間,多占有材料。走村串戶,并分別召開村干部和農民座談會,共同探討農林牧副漁全面發(fā)展的問題,還個別找老農民談談糧食增產增收的經驗,用農民通俗的話語說出經營糧食生產的新辦法。我還和縣委報道組的同志共同探討采訪中所得材料,梳理分析清楚,尋找報道角度。取得一致意見后,然后由我執(zhí)筆寫出初稿。稿子送到編輯部后,編輯覺得還需要補充些材料,于是我再次到鳳港村采訪,住村兩天,把稿件修改后給編輯看,他認為基本可以了。過了一段時間,為配合省勞模會的召開,這篇鳳港村農林牧副漁全面發(fā)展的典型報道終于見報了。放在福建日報一版頭題,通欄標題并轉二版。這在報社內外影響還算不錯,報社內部有的同志戲稱:郭同生從抓“小老鼠”(前面所說的滅鼠保秋糧小新聞)到打“大老虎”(即這篇典型報道)。當時,恰逢福建日報編輯部連續(xù)多天召開評報大會,有一天,總編輯孫澤夫同志突然在大會講話中提到我那篇鳳港村的典型報道,表揚新來的同志敢于挑大梁,寫大新聞。接著,老孫要辦公室秘書張聯(lián)芳通知我上臺發(fā)言,介紹寫鳳港典型報道的所謂經驗。當時,我受寵若驚,心亂如麻,根本沒有思想準備,“經驗”又從何談起?但老孫發(fā)話了,我只好聽從。像小媳婦一樣膽戰(zhàn)心驚地上臺發(fā)言,簡單介紹了我采訪這篇報道的過程和自己的一些心得體會,算是交了差。
這兩次我的“新聞練兵”到底“練”出了什么?很難說它有什么成功之處,這只是我邁向新聞門檻的最初嘗試,獲得一些基本認知和實踐體驗,老領導的呵護和新聞同仁們的鼓勵使我更加積極進取,加強自己的“新聞練兵”。其實,直至我年老退休,也還是在新聞崗位上不斷摸索,不斷拼搏,不斷“練兵”的。干到老,學到老,永無止境??梢赃@么說吧!幾十年來,我和新聞事業(yè)結下了不解之緣,因為熱愛新聞工作,辛苦和困難已不算太重要了。我很同意孔子說的一句話:“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彼囊馑际峭环莨ぷ?,業(yè)務能力強的人不如喜歡這份工作的人,而喜歡、愛好這份工作的人又比不上能夠陶醉于工作的人。如果說,這幾十年來我在福建日報這平凡工作崗位上能夠扎扎實實地做些事和取得某些成績的話,也就是憑著“喜歡”和“陶醉”這份工作的結果?!?/p>
(作者為福建日報原編委)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