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種地,過去為吃飽飯,現(xiàn)在想多賺錢
2月27日中午,記者來到中和種養(yǎng)場時,林和杰今年新買的2萬個秧盤正在卸貨。他說:“用機器插秧,既能增產又省人力,一畝可以增收100元。今年計劃機插1500畝,比去年增加300畝,一年兩季就可以增加收入6萬元?!彼肀P說:“這才像是搞農業(yè)?!?/p>
1975年,林和杰初二沒上完就回家參加生產隊勞動。他說:“兄弟姐妹5人,一家7口人的生活就靠爸爸一個人的收入,家里太窮了,都吃不上飯。”
1986年,晉江開始分田到戶,同時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開始發(fā)展。林和杰堅持種田。工業(yè)發(fā)展越來越快,企業(yè)不斷涌現(xiàn),村里耕地也大量拋荒,林和杰接手承包,從43畝到100畝,又從1000畝到1800畝。去年,他種糧收入80萬元,今年如果風調雨順,可收入100萬元以上。
1996年,他拆掉了原來住的石頭房子,原地蓋起一座200多平方米的兩層磚瓦房。2003年,他投入130多萬元,建起了一幢四層半、建筑面積2000平方米的大房子。回首33年的種糧歷程,林和杰深有感觸地說:“如果不是改革開放,我不可能種這么多的地,也不可能賺這么多錢。”如今,林和杰在村里種田農民中收入最高,在全村1900多戶村民中收入也達到中上水平。
閩北的呂秀武一樣從種糧中得到了好收成。
1998年,呂秀武夫妻倆“闖上海灘”失敗后,為了還債,決定回家種田,一口氣種了20畝,在村里算是大戶了。在國家種糧政策的鼓勵下,他種糧規(guī)模不斷擴大。他說:“種田也要講規(guī)模效益。如果都是自己干,一個勞力一年最多只能種上20畝,一畝算你能賺500元,一年也不過收入1萬元。”但如果雇工、租農機,一個勞力一年可種田上百畝,扣除地租和雇工、租農機等費用,一畝收入還有300元,但一年的收入就有3萬元。
在浦城,大部分農民一年只種一季水稻。2002年,呂秀武在村里第一個搞起了稻-經輪作。去年,他種煙60畝,收入6萬多元,加上種糧收入,總收入超過9萬元。
2月24日晚上,記者在他家里看到,他6年前建的二層鋼筋水泥結構房只進行了部分裝修。呂秀武笑呵呵地說:“主要是沒時間,房子建好后,正好趕上好時光,幾年來一直忙著種田賺錢,準備今年好好裝修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