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花圍 蚵殼厝外墻 東南網1月23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郭斌 文/圖) 別具一格 行走的頭頂小花園 蟳埔女與惠安女、湄洲女被合稱為“福建三大漁女”。在蟳埔村這個以打魚和灘涂養(yǎng)殖為主的小漁村,蟳埔女又稱“鷓鴣姨”“蟳埔阿姨”?!棒⒒▏笔窍y埔女佩戴的一種鮮花頭飾,色彩斑斕、造型大方,被稱為“頭頂上的花園”,獲得許多年輕人的青睞?!艾F(xiàn)在女生們的手機相冊里要是沒有一張‘頭頂花園’的照片,都不好意思說自己來過泉州。”山東女孩伍敏婷和閨蜜利用元旦假期到泉州旅游,4天的行程里,1天半時間在蟳埔。 清晨,冬日的第一縷暖陽剛剛給古村鑲上一圈金邊,小巷兩邊經營簪花圍生意的店家已經搬出各式花環(huán)、飾品,將掛滿蟳埔特色服飾的長衣架推到院子中央,再插上LED招牌的電源,忙活起來。 “今年年初(2023年)還是8點開門營業(yè)的,如今在每天不斷增加的客流量推動下,開店時間被一點點提前了?!毕y埔花米文化館的秀珍奶奶年逾花甲,但依舊保持早起的習慣。 “好在年輕時討過海,習慣了半夜兩三點起床。”從海里“上岸”做起簪花圍生意后,秀珍奶奶忙碌異常。她邊和伍敏婷說著,邊往爐子上架壺燒水,迎接當天第一撥預約客人的到來。那雙常年浸泡海水、布滿裂痕和厚繭的雙手,在簪花圍時卻格外靈巧,速度驚人,“最快時3分鐘就能盤好一個發(fā)髻,高峰期200多人,一天下來這雙手就沒停過”。 花米文化館所在的這條小巷長不過百米,“簪花圍”霓虹燈或是LED字牌不時映入眼簾。拐出巷子來到主街,文化藝術中心、新概念餐廳、民俗體驗館、工作坊、簪花鋪、海鮮店、小吃店、研學基地、攝影寫生所、采風創(chuàng)作基地、文創(chuàng)園等招牌隨處可見,鈴聲、吆喝聲此起彼伏,店門前擺放的海貨和鮮花奇妙又和諧。 夜幕降臨,蟳埔村里鈴聲、吆喝聲更甚白天,不時路過的電瓶車上滿載著服飾各異但頭頂都裝扮了簪花圍的八方游客,五湖四海的口音五花八門,大裾衫、紗麗服、娘惹服、傣服、馬面裙……人山人海里,手舉“長槍短炮”的攝影師們隨客而行,時而抓拍精彩瞬間,時而擺拍凹個造型。 “村里的網紅打卡點大都是由這些‘討生活’的攝影師挖掘的,他們在網上發(fā)布的大量美照實實在在帶火了村子?!睘槲槊翩煤退拈|蜜拍照的攝影工作室老板說,“這條長就幾十米的尋常小巷,坐在小馬扎上候客的攝影師多的時候能超過100人。” 一簇簇鮮花戴在頭上,像一座行走的小花園。蟳埔女最看重的是自己的頭飾,每逢喜慶的日子都要戴上5串到7串不同顏色的花環(huán)來慶祝,即便是尋常的日子,也不忘戴上兩三串來裝飾自己。 古老而獨特的簪花圍習俗是怎么形成的? 有的說是因為當年阿拉伯人在泉州種植了奇花異草,分給蟳埔女簪戴才有這樣的習俗;有的說是因為當時官兵圍剿,人們四處逃散,頭發(fā)都散了,蟳埔女將頭發(fā)一卷,隨手拿了地上的木棍插在頭上,就演變成后來的象牙筷;有的說是宋代楊文廣與楊八姐“平閩十八洞”時,東海之女效仿楊八姐的穿戴。 不管怎樣,蟳埔女習俗文化被世世代代很好地保留了下來。 2023年初,《上城士》雜志發(fā)布封面大片,著名影視演員趙麗穎頭戴簪花圍的造型驚艷了世人,明星效應很快便在網絡上掀起了一場“蟳埔女”“簪花圍”熱潮。隨后,毛曉彤、黃圣依、趙雅芝、陳都靈、沈夢辰、周雨彤、周韻、賀聰、王冰冰、冉瑩穎等一眾明星和明星的粉絲蜂擁而至,把這個安靜的閩南小漁村送上了互聯(lián)網風口,蟳埔村的村民們千百年來的營生路徑也驟然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高峰期單日客流量超4萬人次、車流量日均5000輛次、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20%,小賣鋪的月租金從1000多元漲到4000多元,舊厝的月房租從2000多元漲到6000多元……當“人從眾”的場景被具象成一個個數(shù)字,這場從“花”中被喚醒的“火”也變得更加直觀。 “蟳埔女習俗”文化推廣使者蔣玲玲介紹說,早期的蟳埔女從十一二歲開始就會將秀發(fā)盤于腦后,系上紅頭繩,梳成圓髻,穿上一支“骨髻”,另用鮮花的花苞或花蕾串成花環(huán),再以發(fā)髻為圓心,圈戴在腦后,多的有四五環(huán),把頭上打扮得猶如一個春意盎然的小花園。蟳埔女服飾則簡樸寬松,上衣為布紐扣的斜襟掩胸右衽衣,衣的下沿呈弧形,俗稱“大裾衫”;褲以黑、藍色為主,褲筒寬一尺左右,褲頭多用白、藍色,其寬比腰圍大一尺,便于海灘勞作、挑擔行走,整體既簡單實用,又不失女性柔美風韻。 蟳埔女簪花圍一般隨季節(jié)變化采用應季的四時鮮花制作。由于有了蟳埔女簪花圍的這個市場需要,蟳埔村附近還有村莊開始專門種植簪花圍四季更替用的花——品種主要有素馨花、玉蘭花、菊花、含笑花、粗糠花……曾經寂寥的千年漁村,正蹚出一條新的致富振興路。 異域氣息 傳奇的牡蠣殼房子 時近臘八節(jié),今年的冬日異常溫暖。迎著和煦溫潤的海風,來自懷化的“湘妹子”毛郁萍和男友一下動車就直奔蟳埔村。走在曲曲彎彎的古巷中,眼前出現(xiàn)一幢幢奇特的房子。房子的形制與傳統(tǒng)的閩南紅磚房無異,花崗石砌就的墻基,紅磚齊整碼砌的窗框。與眾不同的是墻體,放眼望去盡是一扇扇像魚鱗似的獨特墻面,近看方知是用一塊塊貝殼形的材料黏合而成。墻面邊角崢嶸,鋒芒畢露,觸感堅硬,凹凸有致。這便是蟳埔村最有特色的蚵殼厝。 “蚵”是軟體動物門雙殼綱牡蠣目牡蠣科的通稱,臺灣及閩南小吃“蚵仔煎”的“蚵”便是此物,“殼”是貝殼的意思,“厝”在閩南語中意為房屋?!膀職へ取奔撮}南話用牡蠣殼建成的房子。 蟳埔村位于晉江入???,早在宋朝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之一?!敖阶R鳥音,近水知魚性?!毕y埔村民世世代代以漁為生,習慣在波峰浪尖討生活。不過,修建蚵殼厝所用的牡蠣殼,卻并非當?shù)卦a。 泉州、廈門一帶素有以海蠣為食的習俗,但當?shù)氐暮O爞€頭較小。在蟳埔村的許多村民家門口,“蟳埔阿姨”們會手持鐵制的撬棒把海蠣殼撬開,將其中不過蠶豆大小的海蠣肉挖出供食用。這種小號的海蠣是當?shù)靥禺a,也是“蚵仔煎”的正宗食材。 1291年,馬可·波羅由海路到中國,經過刺桐城時,他曾如此形容:沿岸有一個港口,以船舶往來如梭而出名,其港有大海舶百艘,小者無數(shù)。 刺桐自周秦兩漢建置,唐朝時成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宋元期間成為東方第一大港。700余年后,刺桐更名為泉州。 瓷器是當年刺桐港最為主要的出口貨物,出口數(shù)量驚人。瓷器由刺桐港裝船出運,可一路南下至東南亞、印度,乃至東非、地中海地區(qū),再轉往歐洲。 為了避免航海途中瓷器顛簸受損,當時的航海人想出了獨特的包裝方法:在打包好的瓷器夾縫中撒豆子,臨行前幾日澆水,豆子不日發(fā)芽。隨著船舶一路前行,豆芽緊緊纏住瓷器,使之不會相互磕碰。運輸瓷器本身已經很重,加上豆芽,船舶由泉州出港時吃水很深。一路售賣瓷器直至航程終點,船舶的載重達到最輕,歸航時,空船重心不穩(wěn)不利于航行。為了保證船舶的吃水和自重,航海人便在當?shù)睾_厯焓澳迪牃ぎ斪鳌皦号撌边\回泉州。載回家的牡蠣殼碩大堅硬,精明的蟳埔人充分利用,加工成極佳的建材。海底的生靈和陸上的沃土結合,便成了堅實的墻體。 對蚵殼厝頗有研究的蟳埔社區(qū)老人協(xié)會原會長黃榮輝說,牡蠣殼筑墻一般采用混合筑法,內墻為雜碎土石,外墻砌牡蠣殼。牡蠣殼凸面朝上,層層疊好,用糯米水和土攪拌后粘接,看上去仿佛一排排魚鱗。它可以保護內墻不受雨水沖刷侵蝕,同時,白色的墻面因反射部分陽光,降低了室內溫度。從美學的角度看,灰白粗糙的牡蠣殼清亮鮮明;從實用主義的角度講,牡蠣殼不被蟲蛀,堅固耐久,當?shù)孛耖g有“千年磚,萬年蚵”的說法。 經科學考證,蚵殼厝所用的牡蠣殼全部是“舶來品”,泉州當?shù)夭簧L大型牡蠣,而這些牡蠣的老家可能是東非索馬里沿岸,也可能是東南亞的越南沿海。無論它們誕生于何處,都已在蟳埔村安家數(shù)百年,也稱得上是一段穿越時空的緣分了,它們靜靜地看著這座淳樸的小漁村,見證著幾百年來海上絲綢之路的繁華。 穿行于蟳埔村的蚵殼厝之間,幾抹艷麗輕快的身影與午后的光影重疊,延續(xù)著古蟳埔漁女之風。蟳埔百年紅磚樓前,省內外游客絡繹不絕。來自寧波大學的碩士生伊靜告訴記者,這是她的畢業(yè)旅行,在微信朋友圈里一看到蟳埔的蚵殼厝和“簪花圍”視頻就心動了,第一次來福建就直奔蟳埔村,“實地體驗,比視頻展示的還美,真是不虛此行”。 牡蠣殼在當?shù)夭粌H被當作墻磚,還被用來修葺花圃、魚池,或結合其他“海鮮”做裝飾之用。走進一座座老房子,仿佛在聽這些牡蠣殼們述說歷史。這種用有生命的材質建成的房子冬暖夏涼,堅固美觀,易建耐用,是蟳埔村風行數(shù)百年的傳統(tǒng)建筑,是大海對她所寵愛的子民的豐厚饋贈。 毛郁萍告訴記者,她來福建之前做過攻略,知道勤勞純樸的蟳埔女叫賣的海鮮被公認是上乘的,“蠔(海蠣)在你們這里被稱為‘阿姨蠔’。如果能買到‘阿姨蠔’,就是買到了最正宗的‘蚵仔煎’海蠣。蟳埔女的打扮就是一種‘行走的商標’,與其他的海鮮商販區(qū)別開來。我們前去買海蠣只要認準‘簪花圍’,肯定就能買到稱心的海貨”。 漫步蟳埔村,海天之間,隨處可見身穿或藍或黑的“大裾衫”“寬腿褲”勞作自如的蟳埔女,以及墻上打出的“今生戴花,活得漂亮”標語;陽光之下,熠熠生輝的蚵殼厝向海而立,送別過水手、商人和探險家,在潮漲潮落間見證商船往來,貿易通達。歷史和現(xiàn)實在這里交匯,古泉州“潮漲萬國商、市井十洲人”的繁盛景象在蟳埔變得真切鮮活。 非遺“潮”起 綿延傳承的文化之魂 從世界各地慕名而來蟳埔村的游客,學著蟳埔女在頭頂上秀一個行走的小花園,在光影變幻的蚵殼厝前凹造型拍照片/視頻,表面上看到的是“形”,內地里鐘情的卻是“魂”,而“文化+體驗”進一步放大了她的價值。 以簪花圍為“引”撬動文化富礦,用蚵殼厝為“形”燃爆文旅熱情。當傳統(tǒng)非遺民俗以嶄新面貌步入新時代,蟳埔這個古老漁村精心守護著的千年歷史文脈,逐漸為鄉(xiāng)村振興之“火”注入新動能。 “刺桐花開了多少個春天/東西塔對望究竟多少年/多少人走過了洛陽橋/多少船駛出了泉州灣……”泉籍鄉(xiāng)愁詩人余光中的詩句,恰似蟳埔村文旅經濟發(fā)展的注腳——新時代,五湖四海往來的旅人們,正在這里續(xù)寫嶄新的故事。 當“簪花圍”遇上“蚵殼厝”,給蟳埔村帶來新活力。當?shù)卣M一步推進。 2023年,泉州市豐澤區(qū)東海街道與蟳埔社區(qū)成立合資文旅有限公司,通過租賃蟳埔村閑置舊房屋,盤活資產運營,打造蟳埔文化旅游村。對于文化生態(tài)保護示范地區(qū)來說,如何在保留當?shù)匚幕厣腿宋臍v史風貌的同時進行適度的商業(yè)開發(fā)是一個繞不開且?guī)в衅毡樾缘暮诵脑掝}。 一地走紅,最考驗當?shù)卣畱獙土鞲叻宓墓芾砟芰Α?023年“五一”小長假前夕,蟳埔村所在的豐澤區(qū)為應對客流高峰提出了“一攬子”方案,包括成立臨時指揮部、優(yōu)化停車環(huán)境、加大保潔和占道經營整治、提供微公交接駁服務、制作旅游導覽圖和停車場、公廁等基礎設施導向牌等等。為避免“亂砍價”“宰客”的現(xiàn)象發(fā)生,政府層面多次召開會議規(guī)范簪花、餐飲、民宿等業(yè)態(tài)的價格。 為推動蟳埔民俗文化保護區(qū)取得新突破,當?shù)卣疇款^組織成立黨員先鋒隊、簪花巾幗志愿隊、海上青年突擊隊、蟳埔女子民兵隊、民俗技藝巧匠隊五支自治隊伍,搭建群眾懇談會、黨員議事會、鄉(xiāng)賢參事會、社區(qū)監(jiān)事會等協(xié)商議事平臺。 隨著蟳埔知名度的不斷擴大,泉州市趁熱打鐵,通過在抖音和小紅書等平臺線上直播和吸引游客到線下體驗相結合的方式,傳播蟳埔習俗;簪花圍體驗館開辦到了廈門、漳州、福州等周邊城市,拉動餐飲、酒店、民宿等產業(yè)發(fā)展。 2023年12月25日,泉州市豐澤區(qū)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莊泓鴻在北京向海內外嘉賓詳細介紹“花Young豐澤”獨特的文旅品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蟳埔女習俗”,推介豐澤區(qū)豐富的影視文旅產業(yè)資源,并現(xiàn)場發(fā)出誠摯的邀請:“這是我們可愛的‘小蟳埔女’,請將她帶回去介紹給您的親朋好友,讓更多人知道‘簪花圍’,喜歡蟳埔,愛上豐澤?!卑殡S著現(xiàn)場熱烈的掌聲,莊泓鴻和幾位頭戴簪花的小姐姐,共同為嘉賓送上蟳埔女文化IP。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2023年以來,豐澤區(qū)通過舉辦“海絲·蟳埔”民俗文化節(jié)、影視文旅產業(yè)推介會、“蟳見世遺 悅見豐澤”世界旅游小姐采風、蟳埔海鮮啤酒節(jié)、漁人碼頭市集、蠔厝邊閩南語鄉(xiāng)村音樂節(jié)等活動,實現(xiàn)全網總曝光超20億次,67個來自央企、民企的影視文旅項目完成簽約,總投資額263億元。 非遺生于民間,長于民間,繁榮于民間,與當?shù)氐纳鐣?、人文、自然環(huán)境密切相關。為了讓非遺“動”起來、“活”起來,泉州市相關部門出臺了蟳埔文化生態(tài)保護專項規(guī)劃,將“蟳埔女習俗”、媽祖信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和蚵殼厝、紅磚厝等古建筑群納入專項保護范圍,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共同保護機制,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傳承人保護為核心,建設閩南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展示點,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和與之相關的物質文化遺產、自然遺產進行整體性保護,致力營造有利于文化遺產保存、發(fā)展的大環(huán)境,使閩南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傳,構建起人與文化遺產、自然遺產和諧相處的文化生態(tài)系統(tǒng)。 有人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蟳埔女習俗”這次出圈,是這個小漁村穿越千年的吶喊;也有人說,這更是源遠流長的福建非遺向新時代的又一次致意。來自省文化和旅游廳的數(shù)據(jù)顯示,我省是非遺大省,共有9個項目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是我國迄今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保護三個系列上獲得大滿貫的唯一省份。在當前流行的社交平臺上,以福建非遺為內容的爆款作品頻出,許多“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新媒體傳播的主角,由此注入豐富的時代內涵,文化薪火也得以在其間綿延傳承。 記者手記 “蟳埔村”脫穎而出的啟示 福建日報記者 郭斌 蟳埔的“火”,看似偶然,實非偶然?!盎稹钡谋澈螅恰靶钪\已久”與久久為功,更是千百年傳承下來的深厚海絲文化積淀。 2007年,文化部批準設立第一個國家級文化生態(tài)保護實驗區(qū)——閩南文化生態(tài)保護實驗區(qū),蟳埔村被列入“整體性保護示范點”。2008年,“蟳埔女習俗”列入國家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在各級政府持續(xù)不斷的宣傳推動下,每年平均有30多批次來自國內外的新聞媒體、采風團、專家學者等前往蟳埔拍攝、采風、調研。 作為非遺資源富集地,我省文旅部門在完善非遺基礎設施的同時,積極探索合理利用好這些珍貴資源,在“非遺+”融合發(fā)展這篇文章中重點著墨,以非遺和旅游融合發(fā)展為抓手,挖掘非遺內在生命力,讓廣大游客沉浸式感受非遺魅力,在生動有趣的互動體驗中感知非遺,了解非遺內涵,由此激活傳統(tǒng)文化的內在強大生命力,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時代最大化釋放出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 2023年,蟳埔村等來了屬于自己的機會。明星的一組簪花圍照,起到了“引信”作用,讓蟳埔村民長期守護的文化富礦開始“變現(xiàn)”。 “火”起來的蟳埔很冷靜。蟳埔人清醒地意識到,面對激增的游客量,既要立足本土文化,保持淳樸民風不變,還要緊跟新形勢,掌握新本領,進一步挖掘利用“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寶貴資源,凝練出直擊情感的文化標簽,推出更多適銷對路的文旅消費點,滿足游客體驗需求。 春風來不遠,只在屋東頭。發(fā)展文旅經濟恰逢其時,我們已經積累了不少經驗,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只要我們堅持突出福建味,彰顯地方特色,不僅當下的蟳埔“火”會愈加暢旺,更多的“蟳埔村”也將脫穎而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