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書醫(yī)”讓古籍獲新生 刀尖上行走成敗懸一線
林鳳翻閱自己修復的古籍。
“我們會一輩子修下去”
一般來說,古籍是指1911年以前的書籍。明清時期,宮廷有專門的大臣裱褙、修補書籍。明末清初,隨著書籍普及,修書需求日盛,“古籍修復”便從古代書畫裝裱技藝中單列出來。1956年公私合營,民間手藝人進入圖書館。
林鳳告訴記者,她剛入行時,還沒有古籍修復保護類的專業(yè),都是師傅帶學徒帶出來的。從業(yè)20年來,她明顯感覺到古籍修復逐漸得到重視,也愈感背負的責任之重。2007年,國家啟動“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培養(yǎng)了越來越多的科班人才。2012年進入省圖書館古籍修復室的金玥,就是金陵科技學院古籍修復專業(yè)畢業(yè)的。林鳳認為,這門手藝是“三分技術,七分經驗”。新人掌握更多的科班理論知識,但還是要多實踐,在實踐中融會貫通,多領悟揣摩,要有坐冷板凳的恒心。金玥這一批新人有天賦,遇到問題常會主動請教,她也“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省圖書館特藏部副主任許建平表示,目前,省圖書館的館藏古籍有16萬冊左右,上世紀90年代修復了一批,現在更多的是進行常態(tài)化修復。2008年,省圖書館引進了紙漿補書機。但遇到古籍破損程度太大、蛀蝕非常嚴重,或古籍紙張機械強度不足等情況,還是要靠人工修復?!斑€有一些館藏民國線裝書、西式文獻需要養(yǎng)護,數量約10萬冊。全省范圍內有將近70萬冊書需要修復,一些縣市圖書館的藏書條件沒有我們好,也缺乏古籍修復方面的人才??咳∮邢薜墓偶迯腿瞬?,這些書我們一輩子都修不完?!痹S建平說。
“看到親手修好的書,那種成就感和幸福感是什么都代替不了的。書肯定是修不完的,但我們會一輩子修下去。”林鳳和同事對古籍都很敬重,努力讓技藝更上一層樓,將古籍修復到盡善盡美。
相關新聞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