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李鐘岳為秋瑾據(jù)理力爭“證供兩無,安能殺人?”但正象李鐘岳當日子夜對女士所說:“事已至此,余位卑言輕,愧無力成全,然汝死非我意,幸諒之也。”言畢淚隨聲墮,旁立吏役亦相顧惻然。女俠被害屬于“從重從快”之例,于7月15日9日(農(nóng)歷六月初六)凌晨4時即被害于古軒亭口。據(jù)目擊者說,就義時皂隸欲將女士綁縛,女士不許,皂隸也就隨她,于是女士從容步行至軒亭口,目視一遍圍觀者后,面不改色,英勇就義。當時輿論:“成仁取義,慷慨損軀,須眉猶難言之,今乃見于巾幗,殊令人驚嘆!”
再來說說秋瑾為什么寫“秋雨秋風愁煞人”七字?秋瑾曾為新昌“石夫人廟”撰寫過一副對聯(lián),因為相傳宋室南渡時,金兵追至新昌天姥山,山上有無數(shù)巨石滾下,金兵死傷慘重。女士感而撰聯(lián)云:“如斯巾幗女兒,有志復仇能動石;多少須眉男子,無人倡議敢排金。”此處“排金”是“排滿”的隱晦說法,女士反滿志趣已可概見。按秋宗章先生所說,“秋雨秋風愁煞人”七字,“義亦甚晦,所以然者,殆由投鼠忌器,不欲貽禍家族,故諱言之云爾。否則‘倡議排金’者,寧非無的放矢乎?”筆者認為,當時滿清王朝已是日暮途窮垂死掙扎,加緊了對各地革命的血腥鎮(zhèn)壓。而光復軍在浙江金華和安徽安慶起義相繼失敗,一時功敗垂成。光復軍首領徐錫麟死后,作為“協(xié)領”的秋瑾自己又身陷囹圄行將赴難,同時又投鼠忌器,不欲貽禍家族,不能象我們常見的烈士就義那樣振臂高呼某某某萬歲。這七個字確是隱晦的,但它是“光復漢族,大振國權”壯志未酬的悲愴心情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