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電動自行車管理這道難題,方向就在于讓涉及的各方利益群體充分表達、充分博弈,讓法律法規(guī)最終成為接地氣、可執(zhí)行的“最大公約數”。】 近日,國家強制性標準《快遞專用電動三輪車技術要求》已開始公開征求意見。其中,不但對快遞專用電動三輪車的車高、車長等做了規(guī)范,而且對車速、啟動和載重也做了限制。 網購時代,出臺快遞專用電動三輪車強制性國標,注定備受矚目。而審視輿情,一個更普遍的期待在于,涉及人群更多的電動自行車何時能出臺國家強制性標準。其實,不論是快遞專用電動三輪車,還是覆蓋面更廣的電動自行車,正是因為在“供給側”上管理粗疏,標準缺失,才有了“終端使用側”上的種種亂象。 比如,近段時間以來,“禁摩限電”引發(fā)熱烈討論。有人叫好,認為這是交通秩序整頓無法繞過的一道坎;當然,也有人吐槽。 由此可見,在社會轉型期,階層日益細化、社會群體利益訴求多元化等,確已成為國家治理不得不正視的現實。一些涉及多個群體利益的政策,已很難獲得“一致贊同”。正因為如此,凝聚底線共識、尋求多數人的“最大公約數”才成為必要。具體到一些城市,之所以目前采取“限電”而不是“禁電”,恰可視為權衡之后的一種平衡或妥協。但對于電動自行車的車主來說,很難理解的一點是,為什么不在電動自行車的制造商、銷售商等“供給側”進行管理和規(guī)范呢?既然允許賣,為何不允許騎行呢? 也因此,加強對電動自行車的管理,可以也應該把執(zhí)法端口前移。這其中最應該優(yōu)先推進的,就是出臺電動自行車的強制性標準并嚴格執(zhí)行。 當然,公共政策的落地就是利益表達和博弈的過程。出臺電動三輪車的國家強制性標準也好,制定覆蓋面更廣的電動自行車強制性國標也罷,必然會面臨諸多不同意見。比如,此番快遞專用電動三輪車的征求意見稿規(guī)定,“快遞三輪車車速最高不應大于15km/h”,起步4秒內的加速不應大于5km/h。有網友就質疑,“這算電動車嗎?還不如自行車快!”而針對實踐中快遞三輪車改裝泛濫的情況,意見稿也明確了“快遞三輪車控制器在技術特性上應有防改裝設計”。對此,也有網友吐槽,“憑什么限制我對私人財產的改裝?” 我以為,規(guī)定最高車速和禁止改裝確有必要,這并不是只針對快遞三輪車或電動自行車——汽車、摩托車也都有具體而細致的強制性標準。事實上,我們在對電動自行車的管理上,從供給側就已明顯滯后了。 從長遠來看,求解電動自行車管理這道難題,方向就在于讓涉及的各方利益群體充分表達、充分博弈,讓法律法規(guī)最終成為接地氣、可執(zhí)行的“最大公約數”。這可能需要一個過程,但值得立法機關和管理部門積極推進。唯其如此,才能最大程度降低法律法規(guī)的執(zhí)行難度,減少社會治理的成本。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