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第六屆全國數控技能大賽決賽開幕式在北京工業(yè)技師學院舉行。會場上,周浩代表參賽選手進行宣誓,他的一舉一動吸引著媒體記者們的眼球。3年前,周浩從北京大學退學,轉學到北京工業(yè)技師學院,從眾人艷羨的高材生到普通的技校學生,從北大生命科學研究院人才儲備軍到如今還未就業(yè)的技術工人。談起這樣的身份轉變,周浩“毫不后悔,很慶幸”。 從北大退學轉到技校,這在我國當下絕對是新聞,然而,筆者希望這今后不再是新聞。一個分數能上北大的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職業(yè)發(fā)展方向,選擇不上北大而上職校,應該成為整個社會正常的選擇。只有這樣,才能給學生提供多元的選擇、多元的成才道路。 很多人不敢相信周同學的選擇,是因為在大家眼里,技校和北大相差實在太遠。而其實,這才是我國教育最大的問題。由于北大是人們心目中的最高學府,眾人以上北大為榮,因此,幾乎所有學生,如果在國內上大學的話,都會不由自主做出上北大、清華的選擇,根本不管北大、清華是否適合自己。 對于周同學從北大退學,也有不少人認為他是北大的失敗者,才無奈而退學。在目前的教育環(huán)境中,有這種看法是正常的,但站在教育選擇角度,這只是學生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在國外,學生從一所學校退學再轉到另一所學校很正常,甚至是一種辦學機制——是學校和學生雙向選擇的過程,學??梢酝ㄟ^“退學”,淘汰不適合本校的學生,而學生也可選擇“退學”,放棄自己不滿意、不適應的學校、專業(yè),在學校和學生的自由選擇中,促進學校辦出高質量和特色。 我國目前缺乏這種選擇和辦學機制。首先,各類教育、學校被分為各種層次、等級,這造成教育、學校間的不平等,也影響整個社會的教育觀,大家紛紛追逐上名校,把職業(yè)教育視為“差生”才接受的教育,甚至對二本、三本院校也不屑一顧。雖然我國教育資源已經日益豐富,目前高等教育在校生規(guī)模已達到3400多萬,可是,整個社會還存在很強的教育焦慮感。 其次,計劃招生、計劃辦學,導致學校對學生實施“一個蘿卜一個坑”的管理,學生進入一所大學之后,不要說轉學,就是校內轉專業(yè)也難。像周同學,他進入北大,不喜歡、不適應生命科學專業(yè),想轉專業(yè),卻無法實現,按照目前高校的轉專業(yè)政策,是要達到一定學分的學生才能申請轉專業(yè),其邏輯是,只有努力學習好本專業(yè),才能達到不學本專業(yè)的目的。轉學就更加困難了。如果能在校內轉到適合他的專業(yè),也許他不會從北大退學,或者如果能從北大轉到他本人原準備報考的北航,他也不會在北大熬三年。 媒體稱他是從北大退學轉到技校,而從實質上說,這不是轉學,是他重新申請進不需要考試成績的技校。我國現在還很難進行校際轉學,一名學生從一所大學退學后,要進入另一所學校,通常得重新復習參加高考。 健康的教育生態(tài),一定是各類教育、各個學校平等、自由競爭、發(fā)展,當一名能上北大的學生,卻選擇上職業(yè)技術學校,而社會不覺得奇怪,認為這都是很好、有價值的選擇時,我國才形成多元教育、多元成才的環(huán)境,教育的焦慮才會緩解。這要求我國取消對教育的等級、分層管理,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建立教育的市場競爭機制,在不同類型教育中,都辦出一流學校。最近,網傳國家廢除985、211的消息,雖被教育部證偽,可還是引發(fā)社會熱議,網絡調查顯示,超過七成網友贊成廢除985、211,可見社會存在消除教育等級管理、給每類教育、每所學校平等競爭地位、空間的強烈呼聲。 必須承認,周同學從北大退學再上技校,還只是偶然事件,這并不表明,技校的吸引力就真正提高了。我國在國家層面已經制定建立現代職業(yè)教育體系的戰(zhàn)略,戰(zhàn)略目標之一,就是要提高職業(yè)教育的吸引力,為此,必須通過教育管理制度改革、人才評價體系改革,消除社會對職業(yè)教育是低層次教育、遠遠差于北大這類歧視性觀念,讓職業(yè)教育也成為優(yōu)秀學生值得考慮的選擇。一流的職業(yè)學校絲毫不遜于一流的普通高校,這才是中國教育的未來。 熊丙奇(上海教師) |
相關閱讀:
- [ 11-18]棄北大讀技校值得致敬
- [ 11-18]棄北大讀技校的自由意愿當尊重
- [ 11-18]“退學北大讀技?!辈⒎遣豢伤甲h
- [ 09-19]藍翔技校培養(yǎng)的是人還是“工具”
- [ 05-26]大學生回爐技校,折射教育資源配置失衡
- [ 09-27]嚴懲學校讓技校生淪為包身工
- [ 09-13]大學生技?!盎貭t”是誰之恥?
- [ 08-24]大學生“回爐”讀技校的偶然與必然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lián)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