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外國因創(chuàng)意接力火得一塌糊涂的“冰桶挑戰(zhàn)”公益募捐傳到了中國,小米的董事長雷軍成為首個受邀參與活動的中國科技大佬,不料一加科技CEO劉作虎卻搶先自澆冰水。網友直呼,原為慈善而發(fā)起的“冰桶挑戰(zhàn)”在中國似乎變了味。(8月19日京華時報) 從陳光標高調前往美國做慈善,讓受助者穿雷鋒裝。到最近,雷軍、周鴻祎、劉作虎等名人們競相開玩“冰桶”游戲,為“漸凍人”籌款。現如今,慈善與娛樂緊密結合在一起,儼然成為了趨勢?;蛟S有公眾就會有疑問:慈善與娛樂化走得越來越近,會不會反過來損害慈善的本質呢?實際上,這樣的擔心大可不必。 中國傳統(tǒng)的慈善文化強調“知恩圖報”的理念,受助者與資助者之間具有地位上的“落差”。而現代慈善恰恰相反,認為慈善本質上是一種利他行為,屬于自愿性質,這本身就是現代社會文明發(fā)展的產物。作為公眾人物的商業(yè)領袖、娛樂明星,采用“冰桶”的方式,不僅賺取了公眾的眼球,而且有效地傳播了慈善的理念,讓更多的人關注到“漸凍人”群體。從這個角度來看,“冰桶”慈善的效果顯而易見,公眾的擔心顯得有些“多慮”。 加上,傳統(tǒng)的政府“大包大攬”的慈善模式,已經無法滿足慈善需求,需要更多的社會組織參與進來。正好,慈善娛樂化適應了這樣的要求。作為公眾人物,他們本身就具有固定的粉絲群體,也擁有強大的號召力。商界精英、娛樂明星的一舉一動牽動著粉絲的心,運用娛樂化的方式,對大眾進行生動的慈善教育,同時也能帶動一批人投入到慈善之中,本身就推動慈善事業(yè)的發(fā)展。作為公眾,無需過度糾結于娛樂與慈善的關系。 當然,隨著娛樂形式的多樣化,大眾對慈善輿論化的擔憂并非都是多余。目前,公眾人物與慈善娛樂化之間并沒有明確的“邊界”,我國的法律仍存在盲區(qū),不妨更加明確,做到面對爭議的時候有法可依。不僅如此,通過法律的約束,公眾人物介入慈善過程中也要更加透明,從項目籌劃、資金籌集和資源分配都要有陽光的工作流程,才能經得起輿論的質疑。 不過,類似于“冰桶挑戰(zhàn)”的慈善活動,大多是結合娛樂事件、特殊群體而興起,具有一定的時效性。就效果而言,短期內非常顯著,但并非長久之計。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不妨歸回到現代慈善所提倡的“助人自助”原則,除了要給與短期的幫助之外,更要通過長期的關注,使他們的生活境遇能有所改變,提高受助者融入社會的能力。而不是資助者的一時造勢,后續(xù)就放任不顧,成為公益的“爛尾”。 對待慈善,我們無需以“非黑即白”的思維來判斷,對于公眾人物的慈善活動,少一些道德制高點的質疑,多一些建設性的理解,畢竟,實踐才是檢驗慈善的標準。既然慈善娛樂化提高了公眾的參與度,不妨多一些掌聲與肯定,所以,我們也不必再糾結“冰桶”慈善“摻雜”娛樂化。 |
相關閱讀:
- [ 08-21]冰桶挑戰(zhàn),莫陷入過度娛樂化狂歡
- [ 08-21]“冰桶挑戰(zhàn)”已成買櫝還珠
- [ 08-20]“冰桶挑戰(zhàn)”要記住的是慈善,不是娛樂!
- [ 08-20]“冰桶”火了,慈善也是“創(chuàng)意活”
- [ 08-20]“冰桶挑戰(zhàn)”讓慈善變酷
- [ 08-20]冰桶挑戰(zhàn):一個慈善創(chuàng)意的蝴蝶效應
- [ 08-20]“冰桶挑戰(zhàn)”:一個成功的策劃
- [ 08-19]“冰桶挑戰(zhàn)”讓慈善回歸自愿和輕快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