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房子究竟掌握在哪些人手里?到底該不該交房產稅?在房子這些年來成為民眾最為關心的一個問題時,公眾輿論對不動產信息登記的期望,已有相當時日。據媒體報道,國土資源部日前回應了社會的關切,根據中央編辦發(fā)布的通知,該部地籍管理司將加掛不動產登記局牌子,預計在今年6月底前出臺不動產登記條例,逐步建立不動產登記信息公開查詢系統(tǒng)。
不動產信息的登記和可查詢?yōu)槭裁粗匾??已故歷史學家黃仁宇曾用一句話:中國缺少“數(shù)目字管理”,來評價從古到今中國在國家治理中的主要弊端。“數(shù)目字管理”直接與信息透明相關聯(lián),近些年來,在涉及土地、房產、政府支出、官員收入等事項時,社會對政府屢現(xiàn)質疑之聲,國家在“數(shù)目字管理”上的不健全,往往被社會解讀為政府有意掩蓋真實信息而使“暗箱操作”得以可能,造成民眾對政府的不信任。 回應質疑的最好方式是透明化。一個有著良治特征的政府,在該公開的事務上要盡可能公開,讓民眾最大程度享有知情權。在民眾的知情權有意無意被忽略的情況下,誤解和謠言是很難禁止的。一方面,官員利用手中權力進行尋租的情況可能真實存在,只要政務信息不透明,公權私用、以權謀私的情況就很難避免;另一方面,即使政府在落實善治、其實在為民眾謀利時,也會因為信息不對稱,而使政府的作為有可能被輿論曲解。 無論從提高政府工作效率,還是從消除社會疑慮的角度,加強“數(shù)目字”管理、提高政務公開程度、建設透明政府,都是必要的。近年來社會輿論對“房事”的持續(xù)關注,一個重要原因是公眾十分懷疑:房價的屢屢升高,到底是緣于公民對住房的剛性需求,還是土地交易中的“暗箱操作”和房產買賣中的投機?輿論接連曝光的“房哥”、“房姐”們,動輒擁有數(shù)十甚至數(shù)百套住房,且“碰巧”不是政府工作人員,就是與政府有關的“內部人”,這無疑加深了公眾對政府在土地和房產管理中的負面印象。 “房事”能不能管好,不僅關系到蕓蕓大眾能否“安得廣廈千萬間”、實現(xiàn)安居樂業(yè),還關系到中國未來能不能更好地管理經濟、長久保障國家良性發(fā)展。在一個國家的經濟中,房地產業(yè)所占比重如果過大,絕不是件好事情。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日本陷入“失落的二十年”,其源頭和肇始便是“房地產泡沫”,2007年的美國次貸危機同樣與住房有關。 中國這些年來房市的“繁榮”,居民的住房需求只是因素之一,國際國內投機資本介入房地產,也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今天在中國很多城市,新建起來的豪華小區(qū),夜晚燈光僅有星星點點、稀疏零落的場景并不少見,尤其在二三線城市,有買者而無住者的情況,更為嚴重。它與不透明的房產信息結合在一起,帶來的消極影響至少有三個:實際需要住房者買不起房子;國家無法對房地產市場和宏觀經濟實施準確調控;投機性資金進入房地產后形成的“有毒”資產會推高金融風險。 中國仍處在城市化進程中,在未來相當長時間內,中國老百姓都不太可能把眼光離開房子和土地。國家決定推動不動產信息登記,這是朝政府良治邁進的很好一步,也是消除公眾疑慮的積極舉措。在這條消息公之于眾之時,有說法認為,由于技術環(huán)節(jié)的局限,未來在短時間內完全準確、齊全地掌握所有公民的所有不動產信息,并對公務人員的相關信息依法公開,恐怕還有難度。這種擔心是多余的。在互聯(lián)網和大數(shù)據時代,只要堅決排除某些利益團體的干擾,對包括房產在內的公民財產進行統(tǒng)計、登記和部分公開,實現(xiàn)“數(shù)目字管理”,在技術上已毫無難度。 只是有利于中國未來的事情,都應當以堅強的決心奮力推進。不動產信息登記既已立意實行,就不可緩行,要讓民眾在具體進程中看到中國的盈盈希望。中國改革如今已進入2.0時代,必須面對和化解近年來民眾對公權力的不夠信任。在設立中央改革領導小組和國家安全委員會后,大幅度改進政府治理、有效建立民眾與政府的良性互動,相關的制度條件正逐漸建構。民眾宜對政府有更大信心,政府也應向善治方向做出更多努力。 梨夢舟(北京學者) |
相關閱讀:
- [ 01-29]不妨公開說說不動產登記的“煩惱”
- [ 01-28]不動產登記局掛牌,給人哪些新期待
- [ 01-28]須正視“不動產統(tǒng)一登記”面臨的阻力
- [ 01-28]國土部否認不動產登記局掛牌 稱相關解讀存在誤解
- [ 01-16]社科院學者:不動產統(tǒng)一登記有助反腐缺乏可信依據
- [ 01-15]不動產統(tǒng)一登記能否促樓市“退燒”?
- [ 01-13]讀懂“不動產統(tǒng)一登記”中的社會訴求
- [ 01-13]不動產統(tǒng)一登記的多重正效應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lián)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