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不擇言”折射干部素養(yǎng)之憂
www.fjnet.cn?2013-10-08 17:13? 張 毅?來源:經濟日報 我來說兩句
某市長日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針對前些年開發(fā)商參與城市拆遷、損害群眾利益問題時表示:政府從來是站在窮人的立場,政府就是要做窮人的代言人。此言一出,引起不少人的議論。有人批評道,這種將富人和窮人對立起來的說法,說明少數干部的思維方式比較固化。 這位市長要傳達的是他心中的政府責任心和道義感,即對少數開發(fā)商侵害拆遷安置群眾權益的遺留問題,政府要為弱勢群體主持公道并勇于擔當。因此,筆者更愿意將其理解為“急不擇言”或表述欠妥。但聯系近年來常常見諸媒體的“雷人”官話,我們不得不承認,這種脫口而出的“急不擇言”,恰恰折射出政府職能轉變中部分干部思想作風和內在素養(yǎng)的困境。 首先,這表明部分干部對現代政府角色的理解存在偏差,法治意識淡薄。窮、富僅僅是社會群體收入水平和生存狀態(tài)的描述,不應當作為判斷是非或者決定權益爭執(zhí)的依據。政府的職責在于通過創(chuàng)造和維護公平公正的社會交易環(huán)境,使社會各個階層群體各得其所。此外,政府應該是包括社會各階層、群體在內的所有公民的服務者和受托管理者,而不是某一個群體的“代言人”,否則很容易激化仇富嫌貧之類的社會階層對立情緒。 其次,是基于“四風”的惰政思維。其一,部分干部忘記了“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的箴言,不會調研也不愿調研,總是試圖靠行政意志解決日益復雜的社會經濟矛盾和發(fā)展難題。其二,刻意回避發(fā)展過程中的深層次關鍵矛盾,怕得罪前任、同僚,怕費力不討好,怕承擔責任,因此往往將復雜問題簡單化、經濟問題道德化、自身問題外部化。其三,沽名釣譽,隨意放言。有些官員罔顧是非判斷,避實事而就虛名,動輒以為民做主、劫富濟貧的姿態(tài)出現。時代不同了,隨著公眾的法制意識和社會監(jiān)督機制日益完善,老百姓更加看重的是務實、廉潔和高效。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推進政府職能轉變的舉措可謂緊鑼密鼓,充分體現了頂層設計者“壯士斷腕”的改革決心。隨著權力法制化邊界的日益清晰等體制機制的完善,公務員干部隊伍的思想作風、依法行政素質和科學管理能力等軟件提升顯得愈加緊迫。但愿來自各級干部的“急不擇言”越來越少。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10-08]年輕干部要多“墩墩苗”
- [ 10-07]干部要有點“空杯心態(tài)”
- [ 10-05]湖南:建章立制 嚴防干部選拔不正之風
- [ 10-04]中層干部壓力大 無力滿足妻子國慶“性補課”
- [ 10-03]政治局常委赴各地調研 要求干部對職務待遇知足
- [ 09-29]10歲女孩沒當上班干部 責怪媽媽教師節(jié)沒送卡
- [ 09-29]四川:14萬干部職工作出會員卡“零持有”報告
- [ 09-28]女子稱未交社會撫養(yǎng)費被關27小時 實名舉報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