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回應公眾的救災熱情
www.fjnet.cn?2012-07-26 09:05? 金 蒼?來源:京華時報 我來說兩句
社會管理者需要更好地回應公眾的救災熱情,而最好的回應方式,莫過于組織起高效率、重實效的救災。 北京遭遇暴雨,普通人共同守望的畫面,打動人心:私家車打著雙閃免費接人,店鋪敞開大門讓路人避雨,小朋友守住下水道井口提醒路人,大媽勸住往積水點開去的汽車……或許只是點滴之行,但匯聚在一起,就成為巨大之力,不僅給困于水、阻于雨者最及時的幫助,更打造出一個城市的道德高地。 暴雨過后,更多災情的消息,讓人揪心。很多人希望參與到救災之中,盡自己的一份力,為了他人,也為了自己。 然而,災后救助畢竟不同于緊急狀態(tài)下的互助。漏雨的屋頂下地雷一樣的隱患點,可以由個體的努力來排險;社會管理者無法企及或無暇顧及的失明區(qū),可以通過社會來補救。但更專業(yè)的救災,仍需要社會管理者發(fā)力。 尤其是,手機上的天氣軟件仍密布烏云閃電,無序的救災可能會造成更多的擁堵,降低救災效率;而暴雨之后,山體松動,次生的地質災害仍有可能發(fā)生,缺少專業(yè)的救災裝備和知識,反而可能給自己造成傷害。正因此,北京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不建議市民自行前往災區(qū)救災。 愛心可嘉,為社會為他人無私奉獻的精神讓人感動。也正因此,社會管理者需要更好地回應這樣的熱情。而最好的回應方式,莫過于組織起高效率、重實效的救災。 救助受災群眾,恢復生產(chǎn)生活,政府無疑是第一責任人。說到底,個人力所不逮之處,正是政府職能開始之地。說到底,公眾讓渡部分權利,正是為了獲得公共服務、保證公共利益。災害之后的救災表現(xiàn),也是“權為民所賦、權為民所用”的根本體現(xiàn)。 我們看到,民政部門及時調撥受災群眾所需的物資,帳篷、折疊床等紛紛送往災區(qū);市政府安排上億元救災資金,已經(jīng)及時撥付到位。25日預報的大雨來臨之前,廣渠門橋下供電車、沙袋、搶險工人嚴陣以待。這些都是應對災害的應然之舉,讓人看到社會管理者的決心與能力,也增強受災群眾和全體市民應對難關的信心。 另一方面,對社會力量的充分組織和動員,同樣是有序有效救災的重要一環(huán)。紅十字會也已經(jīng)利用專業(yè)力量和網(wǎng)點優(yōu)勢,組織起社會力量的捐贈。汶川地震后發(fā)育成熟的民間組織,已經(jīng)成為一支重要的力量。在發(fā)出捐款的倡議之后,也應該更好地使用、更強地監(jiān)管、更多地公開,以最大的誠意,回應在公眾中凝聚起來的“正能量”。 當然,面對災害,普通公眾絕非可以袖手。學習災害中的自救知識,隨時發(fā)現(xiàn)舉報身邊的安全隱患,在需要時搭一把手、出一份力,捐款捐物奉獻自己的愛心,都是基本的公民之責,也都是應盡的為人之德。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7-24]暴雨中,微博也是救災新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