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知道官員為何敢上大項目
www.fjnet.cn?2012-03-23 08:24? 殷國安?來源:廣州日報 我來說兩句
2月29日,原漯河市長呂清海被終止全國人大代表資格,原因是“涉嫌嚴重違紀違法”。呂清海任市長只有42天,由此被稱為“最短命市長”。(3月22日《新京報》) “掃描”新聞全文,有所收獲,例如就可知道官員為何敢于上大項目。 2005年,呂清海再回神馬,擔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2007年,神馬集團計劃上馬一個100萬噸的化工項目,基礎投資需20億~30億元。申請立項前,原神馬集團一位老領導,私下找到呂清海,表達憂慮與擔心,“搞不好,可能拖垮整個神馬集團”。呂清海的答復讓這位老領導大吃一驚:“反正都是共產(chǎn)黨的鈔票,如果干不好,神馬垮了,只要不犯錯,這里吃不了這碗飯,去別的地方照樣吃?!?/p> 過去,我們常常驚奇于一些地方官員的膽量。他們每到一處,就立刻投資上大項目,或者大搞城建,顯得毫無顧慮。 原來,官員們是拿公家的錢“賭博”。這些大項目如果成功了,政績就顯示出來了,于是馬上就能升官。而如果這些大項目失敗了,損失的是公家的錢,吃苦的是老百姓,官員并不會承擔什么責任。 呂清海的“碗飯論”揭示了我們制度上的兩個問題:一是權力決策代替科學決策。一個區(qū)域的大事和大項目,沒有科學的民主的決策程序,而是“山寨決策”,權力大就說了算,“老大”的話為準;二是對官員的管理監(jiān)督問題。只要沒有查出貪污腐敗,決策失誤不會被追究責任。教訓深刻,這兩個問題必須糾正。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相關新聞
- [ 03-22]必須為“最短命市長”的失察提高警惕
- [ 03-06]“最短命市長”的警示
- [ 03-02]“最短命市長”的“短板效應”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