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羊城晚報》報道,廣東佛山人阿威在一個論壇發(fā)帖稱,他5月8日晚上在當?shù)刂袊y行的一臺柜員機取了2500元,居然有兩張是“練功紙”,次日他去銀行簽了協(xié)議書后才拿回200元,但該行工作人員卻收走了他的取款憑單和銀行卡等關鍵證據(jù)。當事銀行則表示“柜員機吐練功紙是天方夜譚”。
一件并不復雜的事情,雙方各執(zhí)一詞,描述了相反的兩個版本。究竟誰在說謊?只憑目前公開報道的信息,尚難作出斬釘截鐵的判斷,但通過其中一些蛛絲馬跡,也能看出一些端倪。
銀行方面斷然否定了柜員機吐練功紙的可能,如果以此作為事態(tài)分析的基點,事實應該是這樣的:佛山人阿威因為一種目前尚不知道的原因,精心編造了一個有損中行名譽的圈套。他想辦法搞到了兩張銀行工作人員專用的練功紙,拍下來作為“證據(jù)”,再向記者描述了一個故事:機器怎么吐紙,他怎么跟銀行交涉,對方怎么收走相關證據(jù),才還了他應得的200元錢。
這個故事不是不可能發(fā)生,但怎么看怎么離奇,離奇得偏離了日常邏輯和常情常理。中行稱從未與阿威接觸,也就斷絕了敲詐的可能。那一個普通市民為什么要編一套謊言,卻從中得不到好處?如果他的說法被證偽,還會惹來不小的麻煩。這不符合人們的經(jīng)濟理性和趨利避害慣性。難道是有人要抹黑中行,雇人來詆毀其名譽?如果是這種情況,幕后黑手為什么不把準備工作做得充分一些,圈套設計得精密一點,“證據(jù)”準備得過硬一些,以保證殺傷力更強勁一些呢?怎么剛開局就陷入了說不清的境地呢?這未免太過弱智,弱智得不像有預謀的行為。因而,按照銀行說法反推出來的故事其實漏洞百出,當事人阿威的“肇事”動機根本找不到或者說不通。
而按照阿威的描述,我們也不難分析出銀行矢口否認的動機:柜員機吐出了練功紙,不僅意味著工作人員馬虎,也說明中行柜員機識別真假鈔票的能力大有問題,就會證明中行的管理和技術都不過關。這件看上去很小的事情,其實事關整個銀行的臉面和信譽。為了保住面子,為了把可能危及聲譽的影響扼殺在搖籃里,銀行在確定消除了所有證據(jù)后,一口咬定此事從未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