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普通玉米淀粉為原料,加入融化的石蠟,以及由墨汁、檸檬黃、果綠等勾兌而成的黑色液體,做出來的就是色澤口感俱佳的“純紅薯粉”。最近,廣東中山市質監(jiān)局接市民舉報搗毀了一大型“墨汁石蠟紅薯粉”生產工廠,涉案工廠老板羅某父子已被警方抓獲。據羅某交代,其“技術”學自東莞,東莞有幾十家如此加工紅薯粉的窩點。(4月24日《北京晚報》)
沒想到“純紅薯粉”竟是這樣造出來的,更沒想到拔出病蘿卜帶出黑泥,“墨汁石蠟紅薯粉”的發(fā)明者原來另有其人,更多的“毒粉”可能已經流向了市民的餐桌,吃進了消費者的肚子。
被查獲的這家黑工廠,自今年2月份開始,已經生產了約50噸“紅薯粉”,那些制假更早,規(guī)模更大,數量更多,至今沒有被發(fā)現的非法窩點產量有多大,銷量有多少,讓人不敢想象。更令人驚訝的是,中山市這家被搗毀的造假工廠竟然證照齊全,如果不是市民舉報,披著合法外衣的黑窩點不會這么早暴露,更多的“墨汁石蠟紅薯粉”將源源不斷流向市場,騙消費者的錢,毒消費者的身,傷消費者的心。
這就讓人納悶了:像這樣的造假窩點,當初是如何通過有關部門層層審批,取得一系列合法證照的?這么長時間,就沒有一個部門上門看一看,取樣檢一檢?每次都要等消費者舉報,執(zhí)法部門才又是嚴查,又是整頓的,早干嘛去了?也無怪有網友無奈之下發(fā)出了這樣的感嘆——事后諸葛亮,事前豬一樣。話雖偏激,卻是現實的寫照。審核不嚴,監(jiān)管不力,才讓造假者的膽子越來越大,讓老百姓吃什么都提心吊膽。
當造假的風險遠遠低于造假的誘惑時,食品安全這片天如何能見晴朗。就拿廣東中山市這家造假窩點來說,生產一噸“墨汁石蠟紅薯粉”成本3000元出頭,賣價約5000元,而按正規(guī)方法生產僅成本就要四五千元。造假成本低,價格自然有競爭力,利潤大又不愁銷路,財源能不滾滾而來?幾個月的時間就獲利20多萬元,如果不是被市民舉報,這家營業(yè)執(zhí)照、生產許可證、衛(wèi)生許可證一應俱全的造假企業(yè),很可能一步步做大做強,獲得個名牌產品,滿意單位什么的也不是沒有可能。
黑食品連連被曝光,監(jiān)管部門不能總是習慣當事后諸葛亮,到了主動出擊的時刻了。嚴格食品生產準入制度,定期到所轄生產單位,銷售商家轉一轉,看一看,發(fā)揮“望、聞、問、切”的本領,為食品安全把好脈,把好關。只有造假的風險高過造假的誘惑時,食品安全這片天才能重見晴朗。
- 2011-04-25食品安全“連坐”不該只到企業(yè)
- 2011-04-25監(jiān)督不力亦須付出高昂代價
- 2011-04-22請從提高居民收入治理食品亂象
- 2011-04-22監(jiān)管要“救火”更要“防火”
- 2011-04-22該禁的不是看黃片而是“公費看”
- 2011-04-21食品標準內外有別國人受傷
- 2011-04-20監(jiān)管者道德滑坡才是“毒源”
- 2011-04-20毒食品頻仍,誰的道德失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