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召開的全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經(jīng)驗交流會上傳出消息,成都將擬定中小學生幸福指數(shù)評價體系。而理由就是現(xiàn)在中小學生非常累、非???,制定幸福指數(shù)評價體系,旨在減少學生的厭學情緒。(成都晚報 11月28日)
幸福指數(shù),正在成為官方文件里的熱詞。江蘇江陰、河南平頂山等一些地方政府,已經(jīng)把它納入對當?shù)毓賳T的政績考核中,以此來避開以GDP為主要考核指標遭受的種種質(zhì)疑。這一熱詞還正成為民間的期盼。最近一份中青報的調(diào)查報告稱,89.3%的人期待將“幸福指數(shù)”納入地方政府考核體系。盡管幸福指數(shù)到底如何衡量,什么是幸福并沒有定論,但這似乎并不妨礙它成為一種潮流。
此次,成都準備將它運用于教育領域。但從新聞來看,中小學生幸福指數(shù)評價體系不過是減負的代名詞,它并沒有創(chuàng)造一套全新的理念和標準。這反映出的不過是官方文件順應潮流,甚至于對熱詞的一種依賴癥而已。
如今,熱詞正在幫助我們記住這個時代。大多數(shù)熱詞,不再僅僅是年輕人中流行的俏皮話,而更多的是現(xiàn)實生活的寫照,代表了一定社會階層的民意和情緒,能夠準確表達集體的意識。譬如前不久網(wǎng)絡熱詞“給力”登上《人民日報》頭版頭條,這次“給力”表達之后,這個詞已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各類媒體中。無數(shù)次的重復,以證明生活中的我們沒有落伍,正在緊跟潮流。甚至于,要是哪個人不知道這個詞,還會被周圍人譏笑。與此類似,“神馬都是浮云”、“被”、“臨時工”等等,也成為人們交流的一種必需。這樣的流行中,一些將熱詞運用得好的名人、官方文件,更成為媒體追逐的熱點。譬如華中科技大學的校長根叔,就因為畢業(yè)典禮上成功運用大量網(wǎng)絡熱詞,而引起一場“去官話”的全國大討論。
其實,深諳此道的不止是大學校長,一些地方政府部門更是樂此不疲。幾個在政府部門任職的朋友就曾說起,他們做文件起草工作,經(jīng)驗之談就是每天要像媒體人士一樣,及時搜集各類熱詞、流行語。并讓這些新詞盡快進入到要起草的文件中。盡管文件的具體內(nèi)容或許跟去年沒多大變化,但表述是一直在變的,唯有如此,才能讓各方都滿意。這么看來,成都的這個中小學生幸福指數(shù)評價體系,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換了個新叫法,又有了新話題,新聞就這么出來了。
可是實質(zhì)上呢?學生的減負工作進展依舊遲緩,縱使將減負提到了國人關注的幸福指數(shù)層面,但評價方式和內(nèi)容卻沒有根本性的變化。而且,學生幸福不幸福,到底誰說了算呢?縱使學生真說自己不幸福,那他們又有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的權(quán)利嗎?或許,相比老調(diào)重彈,這樣不時出現(xiàn)的新曲更值得警惕。因為這樣的工作方式,其實是將減負的實質(zhì),變換成減負的表達,工作重心都放到文件的新潮表達上,那誰來關心減負到底做得怎么樣?
將幸福指數(shù)納入考核確實讓人期待,學生幸福不幸福,也確實是教育工作者應該關心的事情,但千萬別忽視了,時尚的表達背后,要做的還是一些陳舊性工作,比如和公眾的幸福指數(shù)相關的,就是社會保障、公平公正等老問題。只是,新瓶裝舊酒的不斷出現(xiàn),是否說明相關部門的工作,一直還未真正讓人滿意呢?以至于只能用這樣的方式,來獲取一個讓各方都滿意的新鮮感。 姓名:丁寅
- 2010-11-28成都將制定學生幸福指數(shù)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