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媒體報道,“孩奴”現(xiàn)象困擾“80后”群體,超過八成以上的年輕家長們感到撫養(yǎng)孩子的經濟壓力太大,已婚人群中不孕不育的比例持續(xù)上升。如今白領中產們眾“奴”加身,負擔重、壓力大,一個“奴”字足以讓白領中產們疲于奔命。目前,“再分配”調節(jié)卻明顯乏力。(《廣州日報》1月17日)
從“房奴”到“車奴”,再到“孩奴”,在一個開放而又現(xiàn)代的社會,“奴”群得格外刺眼。追求更舒適的居住環(huán)境、更便捷的交通方式,為孩子更好的發(fā)展提供一切可能物質條件,這本是社會發(fā)展的良好初衷和必然趨勢,然而最終普遍陷入被物質所“奴”役的怪圈,現(xiàn)代化中的這種兩極景觀值得全社會反思:社會究竟被什么所奴役著?
表面看起來,以白領中產階層為代表的社會各階層都在奔命于房產、汽車、子女培養(yǎng)等物質條件,物質的充沛往往也是建立在造成脫離于社會富裕程度之外的虛假繁榮之上,人們以為,正是目前這種對社會財富的預支和透支造成了當下的困境,其中尤以銀行借貸和分期付款的“房奴”為代表。
而筆者以為,我們在關注造成大批“奴”族的經濟因素時,也不應忽視一個“幸福感”的問題。近些年,無數人曾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我們的幸福指數提升幅度和我們的經濟增長速度不同步?筆者的回答是,是因為,在商品愈加發(fā)達的今日,經濟的增長和現(xiàn)代化往往是“為經濟而經濟”,而不是為提高社會幸福指數而發(fā)展經濟,那么,人成為寫字樓、工廠、汽車的附屬品也就不足為怪了。
物質充沛是我們的發(fā)展目標,但在發(fā)展中人的主體地位不能錯位?!芭弊宓呐d起表明,我們的現(xiàn)代化缺乏對“人是現(xiàn)代化的本質”的認識和落實,主次顛倒,房產、汽車成為人的主人,中低產階層反而成為“奴”族,這是一種畸形發(fā)展,是一個正常社會不應存在的景觀。
有人曾對中國現(xiàn)代化成果作如下概括:經濟成長上,輕舟已過萬重山;幸福指數上,雄關漫道真如鐵。這種觀點雖有失公允,但未必不能對當下“奴”族產生的原因闡釋一二。筆者以為,以幸福指數匱乏和人被“奴”役為代價為代價的經濟增長,就像注了水的豬肉一樣讓人無法放心。
被“奴”役的幸福感是種社會病。要根除這種社會病,必須改變當下社會這種“為經濟而經濟、為財富而財富”的發(fā)展觀念,以人為本,將提升人的幸福指數作為經濟發(fā)展乃至整個社會發(fā)展的切實目標。
- 2009-12-26市長買不起大房對房奴是安慰嗎
- 2009-12-24高官扮“房奴”的潛臺詞
- 2009-12-23奢侈品永遠在他們身上我只是房奴
- 2009-12-16活著當房奴死了做墓奴是否我們的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