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已經要求開心網等企業(yè)的“偷菜”游戲改名。12月17日,文化部相關人士向搜狐IT表示,文化部正在加強對SNS社交網絡中一些游戲的監(jiān)管?!伴_心農場”研發(fā)者“五分鐘”公司負責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因為考慮到價值取向等問題,人人網的開心農場、騰訊的QQ農場等我們正式授權的網站,已經一律修改為‘采摘’、不叫‘偷’了?!?/p>
今年11月,文化部下發(fā)了《文化部關于改進和加強網絡游戲內容管理工作的通知》的第46號文件,輿論普遍認為,監(jiān)管部門嚴格執(zhí)法,國產網游整改風暴即將來襲。然而,等了月余等來的“實質性舉措”卻是游戲必須改名,“偷菜”不能叫“偷菜”,但可以叫“采摘”!
近年來SNS“偷菜”等游戲風靡一時,引發(fā)社會對“偷菜游戲”的負面評論,有的單位甚至對其采取了“封殺”措施。現在好了,今后“偷菜”這種說法將不復存在,代之以“采摘”游戲的名目。中國自古便有“正名”的傳統,游戲名字這么一改,果然好聽多了、正面多了、文明多了,價值取向也貌似正確多了。
“竊書不為偷”是孔乙己老先生的名言,現在又來了個“采摘不為偷”,可謂是異曲同工、交相輝映,非懂得“回字有幾種寫法”的“文化人”想不出此等高招??墒?,換了個名字就不算“偷”了嗎?跑到別人的“田”里去“采摘”,不還是“偷”嘛。改來改去,換湯不換藥而已。
“偷菜”游戲之所以受到那么多質疑,不僅因其名字中有個“偷”字,更在于其對玩家的心態(tài)和行為產生的負面影響。如果不能從這一本質上去對游戲進行規(guī)范,而只是改個名字、換個說法,又能起到多少實際作用呢?
“偷菜”不能叫偷,應該叫“采摘”——果然有“文化”,但是無意義。文化部如想真正擔負起游戲監(jiān)管的重任,就應該有勇氣來點真格的,對相關游戲的系統設置和運營方式動點大手術,而不能僅僅滿足于摳字眼玩“文字游戲”。
- 2009-12-14最新最全偷菜圖
- 2009-11-15醫(yī)生偷菜門事件的黑與白
- 2009-11-12醫(yī)生偷菜門要演變成偏心門嗎
- 2009-11-02做賊偷瓜起 “偷菜”當休矣
- 2009-10-21“種菜偷菜”正在毀掉我們的生活
- 2009-10-18何以解憂,唯有偷菜?
- 2009-10-13模范媽媽和你一樣會上網“偷菜”
- 2009-09-24公務員不“偷菜”,難保權力不寂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