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副部長于廣州24日表示,隨著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超過2000美元,國內消費市場總體空間進一步擴大,中國正在向消費型國家過渡。(3月24日中國網)
長期以來,投資率過高、消費率過低的結構失衡問題一直困擾著中國經濟。自2001年以來,投資對GDP的貢獻連續(xù)6年超過消費。特別是亞洲金融危機后,我國出口遭遇“滑鐵盧”,經濟增長乏力。為此,政府提出,擴大內需是我國經濟發(fā)展的長期戰(zhàn)略方針和基本立足點,要調整投資和消費的關系,把增加居民消費作為擴大消費需求的重點。值得高興的是:通過國家多方調控,這一現(xiàn)象在2007年發(fā)生了結構性變化,國家統(tǒng)計局有關負責人日前表示,2007年,消費對GDP的貢獻7年來首次超過投資。這意味著經濟增長方式開始出現(xiàn)“拐點”。
但也必須看到,目前的消費增長并非正常情況的增長,其背后存在一些不利因素。第一,GDP增速創(chuàng)新高的同時,CPI漲幅也連續(xù)創(chuàng)新高。特別是去年國際市場石油、糧食、食用植物油、鐵礦石等大宗商品價格持續(xù)上漲,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通脹壓力加大。盡管物價適度上漲有利于調動生產者積極性,增加供給,豐富市場,但是,物價上漲幅度過高,也會引發(fā)通脹壓力,影響群眾生活。資料顯示,2007年我國GDP增長11%,增幅高達31%,城鎮(zhèn)、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分為17.2%和15.4%,與此同時全年CPI增長4.8%。2008年一月,CPI同比漲7.1,創(chuàng)11年以來新高。機構預測,2月份CPI可能漲幅可能超過8%。有研究指出,物價加速上漲,居民并沒有同步分享到經濟增長的果實,老百姓實際購買力甚至出現(xiàn)了下降。結論是否真實準確無法核實,但日常柴米油鹽支出的增加,卻真真切切地讓咱老百姓在倍感壓力之下品嘗到了“購買力下降”的滋味。
第二,收入差距呈拉大趨勢,計算人均值沒有說服力。經??吹浇y(tǒng)計部門公布我國人均收入等好消息,然而,這類消息一出即刻遭到民眾質疑。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人均收入的大好形勢下掩蓋著收入懸殊的事實,老百姓根本體驗不到收入的增加。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說法:在當下的中國,占社會20%的富人,擁有的財富占國民財富的80%,甚至更多。而對其他80%的人來說,教育、醫(yī)療、住房,“新三座大山”是生活中每天都不能不面對的現(xiàn)實,有著固定收入的工薪階層都無時無刻不在感受生存的痛苦和壓力。從一個側面也反映貧富不均的現(xiàn)象存在。那么,在這種情況下,談手機、國內旅游、寬帶、以及奢侈品消費好何如何看好,是對平民百姓說的嗎?老百姓看到這利好的消息會高興嗎?
第三,國內消費與國內投資比例失調,國民經濟依賴出口的情況尚未根本改變。資料表明,過去25年,我國的固定資產投資率逐步上升,而最終消費率不斷下降,導致我國目前的最終需求結構嚴重失衡。按照世界銀行的統(tǒng)計,目前全球的平均消費率約77%,固定資本形成率為23%。2007年我國的消費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41個百分點,固定資本形成率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十幾個百分點。從國際比較看,目前我國消費率太低,固定資產投資率太高,積累與消費比例已經嚴重失衡。國內消費能力低,導致“就業(yè)-收入-消費”循環(huán)與“收入-投資-產品”循環(huán)之間需求相對不足與供給相對過多的失調,于是需要過度依賴出口解決國內生產由于GDP資本超分配造成的產品過量剩余問題。眾所周知,對出口的過度依賴,對人民生活整體水平的提高不利。
筆者這樣分析,倒不是否定我國經濟發(fā)展的大好形勢,更不是否認“一個國家人均GDP超過2000美元,消費將進入快速增長期”的發(fā)展規(guī)律,而是覺得如果不分析具體情況,只是籠統(tǒng)地談人均GDP超過2000美元,而得出中國正在向消費型國家過渡的結論,恐怕不大容易讓人接受,甚至容易陷入盲目樂觀的誤區(qū)。
當然,在分析不利因素的同時,也應該看到,為解決上述問題,黨中央、國務院在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就把“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yōu)槊黠@通貨膨脹”,與“防止經濟從偏快轉向過熱”并列為今年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特別是十七大報告已經明確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這些解決問題的關鍵措施如果能夠落實到位,2008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可能將更加明顯。(董宏達)
【聲明】凡注明 “西岸時評”來源之作品, 未經福建東南新聞網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未經許可,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轉載;經許可后轉載務必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責編:李艷)
- 相關新聞
|
①凡本網注明來源為福建日報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屬福建日報網所有,任何未經本網協(xié)議授權的非新聞性質網站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已經被本網協(xié)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福建日報網,違者本網保留依法追究責任的權利。
②本網未注明來源福建日報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來源:福建日報網”,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文章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
③ 如本網轉載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與福建日報網聯(lián)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