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文化部在北京舉辦了2011年全國現代戲優(yōu)秀劇目展演,參演劇目32臺,其中戲曲26臺。這次展演是對當前戲曲現代戲創(chuàng)作的一次檢閱。認真總結創(chuàng)作中的成功經驗與不足,現代戲創(chuàng)作應該能夠取得更大的成績。
英模人物如何典型化?
著力表現內心情感和思想境界
參演劇目中有多臺是表現革命歷史和當代英模人物,這些作品具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這些作品展現了黨領導各族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的壯闊圖景,構成了絢麗的歷史畫卷;二是在革命先烈和當代英模人物身上體現了先進思想和理想光輝。歷史的人物有陳鐵軍和周文雍(粵劇《刑場上的婚禮》)、江姐(京劇《江姐》)、劉胡蘭(豫劇《鍘刀下的紅梅》)。當代的英模人物李四光、申紀蘭、王伯祥、王瑛、吳仁寶、李連成等被搬上了舞臺。創(chuàng)作者不僅表現他們的先進事跡,而且著力表現他們的內心情感、思想境界。農村女勞模申紀蘭自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來,一直擔任全國人大代表,她的成長歷史從一個方面反映了共和國的歷史(上黨梆子《西溝女兒》)。被群眾親切地稱為“百姓書記”的王伯祥(呂劇《百姓書記》)心底無私,嚴于律己。這些英模人物都有一顆強烈的憂黨憂國之心,舞臺形象真實地表現了這些英模人物的原型,所以觀眾感到親切。英模人物作品豐富了戲曲文學的語言。有些英模人物的語言很有哲理,如《村官李天成》的“吃虧歌”,說當干部就是要吃虧,肯吃虧才能挺起腰桿有作為。這樣的語言擲地有聲,藝術創(chuàng)作應該貢獻更多這樣的思想提煉。
藝術創(chuàng)作重在探索和積累。由于現代戲創(chuàng)作本來難度就較大,而有些作品創(chuàng)作演出的時間尚短,所以在藝術上提高的空間很大。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如何更加典型化,對于英模人物題材作品來說,依然是一個艱巨的課題,尚待攻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