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彌留之際留下的遺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和平,奮斗,救中國!”孫中山先生去世后,身處逆境的宋慶齡堅守中山先生的理想和事業(yè),在復雜斗爭形勢中做出的堅定選擇:“先生先行,因求大公舍小我;后人后繼,誓變曲徑為通途?!?/p>
光陰如水,轉瞬即逝。轉眼間,宋慶齡先生離開我們已經(jīng)整整三十年。
孫中山、宋慶齡兩位偉人的功業(yè)彪炳史冊,他們的精神永遠被后人懷念。撫今追昔,可以告慰兩位偉人的是,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經(jīng)過一代代人前仆后繼的努力,他們一生為之奮斗的事業(yè),正在中國大地上蓬勃發(fā)展,他們憂慮重重的舊中國積貧積弱已經(jīng)一去不復返,他們念茲在茲的中國人民的生活已經(jīng)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魂牽夢縈的中國現(xiàn)代化的理想正在逐步成為現(xiàn)實。
為了繼承和弘揚孫中山、宋慶齡兩位偉人的思想和精神,推動和發(fā)展他們的事業(yè),世界各地包括中國紛紛成立了孫中山、宋慶齡研究機構及基金會。1982年在北京正式成立的宋慶齡基金會(現(xiàn)名為中國宋慶齡基金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以偉人的名字命名的基金會,鄧小平同志擔任名譽主席,廖承志、康克清等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擔任過基金會重要職務。經(jīng)過近三十年的發(fā)展,已經(jīng)逐步成為弘揚孫中山、宋慶齡偉大思想和精神,傳承宋慶齡慈善事業(yè)的重要力量。
弘揚偉人精神,推動和諧世界建設
孫中山、宋慶齡兩位偉人付出畢生的心力倡導“天下為公”,希望在中國實現(xiàn)平等、正義的社會目標,從而推動大同世界的建設,把振興中華的理想變成現(xiàn)實。當前所倡導的建設和諧社會、推動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建設,是中華民族的千年追求,也與孫中山先生的社會理想一脈相承。
孫中山、宋慶齡兩位偉人給我們留下了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在我們?yōu)閷崿F(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征程上,這份極為寶貴的精神遺產(chǎn)仍然具有重要的啟迪和教育意義,值得我們永遠學習繼承和發(fā)揚光大。
作為以宋慶齡的名字命名的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肩負著學習、研究、繼承和弘揚孫中山、宋慶齡的思想和精神的特殊責任和使命。為此,基金會專門成立了研究中心,研究他們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波瀾壯闊的革命實踐,追求真理的開拓進取精神,矢志不渝的愛國情懷,放眼世界的開放心態(tài),以人民福祉為本的理念,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堅強意志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進一步挖掘孫中山、宋慶齡兩位偉人的思想內(nèi)涵,力求讓偉人精神與時代同行,服務于新的時代和人民。
基金會成立以來,孫中山、宋慶齡研究和傳播領域碩果累累。先后與中國福利會、人民出版社等相關機構合作,出版了《宋慶齡選集》、《宋慶齡題詞選》、《宋慶齡書信集》、《宋慶齡書信集續(xù)編》、《宋慶齡年譜長編》、《宮崎滔天家藏——來自日本的中國革命文獻》等專著,以及《紀念宋慶齡同志》、《宋慶齡》、《宋慶齡偉大光榮的一生》等畫冊。舉辦、參與孫中山、宋慶齡及近代史研究相關的學術交流活動,主辦、參與全國孫宋紀念地聯(lián)席會議和世界宋慶齡基金會主席研討會。在部分高校舉辦了“宋慶齡精神進校園”活動,在各地機關、高校、圖書館推出孫中山、宋慶齡系列講座,傳播兩位偉人的思想和精神。在宋慶齡故居開展宋慶齡先生生前倡導的“時代小先生”社會實踐活動,培訓“小先生”。
研究是為了更好的繼承和弘揚。在研究孫中山、宋慶齡思想精神的同時,中國宋慶齡基金會注重將研究成果轉化、應用到實際工作當中。以弘揚孫中山、宋慶齡思想和精神為紐帶,通過各類交流活動,傳播中國人民對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所持的美好愿望,團結臺港澳同胞和海外華僑華人共同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充分運用宋慶齡當年與港澳臺的緊密聯(lián)系及在國外的影響,在香港、澳門、臺灣等地舉辦了孫中山、宋慶齡文物圖片展覽;和美國、俄羅斯、加拿大、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和韓國等國家的相關機構合作,共同舉辦孫中山、宋慶齡相關展覽,以展覽推動交流。繼承宋慶齡先生傾注畢生心血的增進國際友好、保衛(wèi)世界和平、推動人類進步的事業(yè),以青少年為交流主體,致力于促進中外民眾心靈的溝通和不同文明的對話,不斷加強與國外知名團體的合作,進行文化、教育、藝術交流。成功開展了國際探險夏令營、互派小使者訪問等品牌項目;邀請各國的前政要和夫人,工商界、文化界、科技界具有重要影響的人物以及國際機構負責人來華訪問;接待了許多國家和地區(qū)的元首、政要、社會名流。
宋慶齡生前一直關心著早年追隨孫中山先生的故舊友朋,惦念著臺灣的骨肉同胞,殷切期盼著兩岸關系不斷發(fā)展?;饡拈_展兩岸青年的文化藝術交流到邀請臺灣南部基層民眾來訪,從推動政界高層互訪到力促兩岸金融、企業(yè)界人士協(xié)商,從邀請大陸及港澳臺教育工作者共商教育大計到兩岸攜手舉辦孫中山、宋慶齡文物特展,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工作,為增進兩岸民眾的了解、互信,推動兩岸關系的和平發(fā)展貢獻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