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北京城市的現代化水平的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質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同時也產生了許多矛盾和亟待解決的問題。從市民構成的角度觀察,有兩個最深刻的變化必須認真加以考慮:一是大量來自農村的人口如何融入城市;二是廣大市民從單位人轉變?yōu)樯鐣恕?/p>
目前,北京市的人口已經接近兩千萬。這不僅是數量的急劇增長,更反映了中國社會最深刻的變動之一——大量農民工進城。這是一個偉大的歷史進程,也是世界各國工業(yè)化過程中必須共同經歷的過程。億萬農民進城務工和從事其他勞動,為中國經濟快速發(fā)展和城市建設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資源,他們做出了貢獻,功不可沒。他們迫切希望盡快融入城市生活,但又困難重重,與原城市居民之間的隔閡、距離很難迅速消除。如何幫助他們比較順利地享有和利用城市的文明成果,需要做大量切實的工作。適應這樣一種轉變,實際上就是新市民文明素質提升的過程,這種提升是廣大新市民自身的迫切要求。我們需要做的事情,主要不是用他們不熟悉的各種規(guī)范和守則使他們受到限制,而是要幫助他們了解和熟悉現代城市各種有利于他們的條件、機會和人際關系,學會善于運用這些條件來提升和增進自己的生活質量,得到更多的精神文化享受,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和思想水平,為自己贏得更多的發(fā)展空間,也就是在融入城市生活的過程中逐步提升自己的文明素質。
大量的人群從單位人轉化為社會人,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城市發(fā)生的另一個最廣泛、最深刻的社會變動。二十多年來,許多原有的單位不再存在了。單位辦社會的功能逐漸取消,不再像過去那樣管得寬、管得嚴密了。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的自我意識增強了,交往擴大了,流動更自由了,發(fā)展的機會增加了,發(fā)展的空間擴大了。人們感到不滿意的是,隨著交往的擴大,孤獨感卻增加了,人們感到缺少友情,缺少溫暖,安全感和安定感也有所下降。這種缺失本來應當在社區(qū)中得到補償。但是社區(qū)長期是我們工作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改變這種狀況當然要做大量艱苦的工作,還要經過許多探索。但這是社會轉型的必需,是建設新型現代文明城市的必需。市民文明素質的提升,離不開社區(qū)這個基地。
市民文明素質的提升是一個長期的逐步的過程,需要依賴全社會教育程度的提高,文化生活的豐富,信息渠道的暢通,對科學技術進步追求氛圍的形成,需要在政策、法規(guī)、制度等方面做大量的建設工作。但是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人民群眾是自己生活的主人。尊重廣大市民的主體地位,細心地體察、關心和支持他們的變化著的愿望和要求,尊重他們的創(chuàng)造,并且加以積極地引導,北京市民的文明素質一定會在建設世界城市的過程中不斷得到新的提升。(作者為中宣部原常務副部長、中國人民大學道德科學研究院院長)
- 2010-09-27合理分配財富與鼓勵創(chuàng)造財富同等重要
- 2010-09-27結構性失衡嚴重市場靜待修正時機
- 2010-09-27人民幣升值不是地產商的遮羞布
- 2010-09-27自主創(chuàng)新都可以成為經濟增長新的動力
- 2010-09-27周天勇:收入分配差距形成的歷史和時間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