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運用唯物辯證法和歷史辯證法真正實現(xiàn)了哲學抽象和政治實踐的統(tǒng)一,從而明確了政治價值的黨性。在政治領域,馬克思要實現(xiàn)用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取代資產階級自由制度的根本性變革。在哲學領域,馬克思實現(xiàn)了從抽象的個人向現(xiàn)實的人的轉變。馬克思主義充分肯定了工人階級的歷史具體性,用現(xiàn)實的普遍性化解抽象的普遍性,從而為超越資本主義社會的人類解放提供了現(xiàn)實的實踐形式,為沖破資產階級社會“抽象性”的具體分析提供了實踐的歷史主體,為批判資產階級的普世價值提供了實質性的具體內容,從根本上顛覆了作為普世價值的資產階級思想統(tǒng)治。在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看來,原始社會解體以來,與資產階級蓄意制造的自由正義的普遍性幻覺相比,階級斗爭要比它更具有普遍性,而且這是歷史真實的普遍性。正是由于這種階級對立的存在,政治價值的黨性才愈加鮮明起來。因此,必須用階級分析取代“普遍正義”的幻覺,用共產主義世界觀取代形形色色的非無產階級世界觀。
四、鼓吹政治價值普適性的實質和危害
鼓吹政治價值普適性,鼓吹普世價值的實質是淡化意識形態(tài),意圖實現(xiàn)“非意識形態(tài)化”。更為嚴重的是,鼓吹政治價值的普適性,淡化意識形態(tài)的本質是把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中性化、普遍化、神圣化、絕對化為超階級和超時代的所謂的普世價值,然后用所謂的普世價值來置換資本主義價值的概念,從而用資本主義價值觀來取代社會主義價值觀,用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取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實際上,普世價值與資本主義價值是同義但不同表達形式的同一個概念。
鼓吹政治價值普適性的危害有三個:
一是在理論上消解共產主義理想,從而以歷史終結的名義確立資本主義在道德和價值上的至高點。鼓吹普世價值的最終目的就是確立資本主義不可超越性,把資本主義的核心價值及其制度架構作為歷史的終點。鼓吹“歷史的終結”的弗朗西斯·福山曾經坦言:他和馬克思一樣,都承認歷史有一個終極目標,但這不是馬克思所認為的共產主義,而是今天的資本主義。因此,歷史在這一制度前終結了。國內也有媒體公開宣稱,資產階級的自由、民主、平等和博愛等意識形態(tài),是人類文明的核心,是人類在長期進化發(fā)展中形成的具有普遍世界意義的價值準則,以及由這些準則所規(guī)定的基本制度,是“最高文明境界”,是“任何民族最終的制度進化歸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