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場豈能等同于市場
上述分析,反映了怨氣背后的不良官場文化,那么產生這種文化的根源是什么呢?
思想根源:定位不清。有些人一旦當了官,就只知道在官場里混,對官場里的人、官場里的事津津樂道,在官場里討生活,而忘記了是誰授權你當官,為誰當官和怎樣當官,忘記了老百姓的信任和交托,忘記了人民群眾的生活和疾苦,一句話,忘記了自己的定位:人民公仆,或者像毛澤東說的,“我們的一切工作干部都是人們的勤務員”;像鄧小平說的,“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像江澤民說的“三個代表”;像胡錦濤說的,“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忘記了這個定位,就會在官場里愛攀比、不平衡、發(fā)牢騷,就會忽視官場外的百姓的利益,自己的責任;而搞清了這個定位,才可能意識到我們沒有任何發(fā)牢騷的理由和權利。
歷史根源:良莠不清。中國有幾千年的封建歷史文化傳統(tǒng),其中有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和為官之道,例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等等。也有不良的官場文化,如投機鉆營,登龍有術,皇帝忠奸不辨,臣子怨天尤人等等。這些不良的官場文化流傳下來,使一些官員善惡不分,把糟粕當財富,一心鉆研厚黑學、官場經;另外一些官員則習慣于一味埋怨官場黑暗、仕途不順,而把該做的工作當負擔,把該克服的困難當障礙,把該自己解決的問題當球踢給別人。他們思想消極,把現(xiàn)實中的問題和封建社會的官場完全混為一談。在這樣一個大轉折、大變革、大發(fā)展的時代,干部隊伍建設特別是在制度建設上目前還存在不少的問題,盡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這要比怨天尤人有價值得多了。
環(huán)境根源:是非不清。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環(huán)境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其中最根本的變化就是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這帶來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一系列關系的變化。有些人就把官場當市場,把市場經濟的一些法則帶到官場中來了,如買賣關系、等價交換、權錢交易、金錢萬能等等,有些人在官場上就容易產生低成本、高收益,講資本、要回報的市場要求,一有不如意,就怨念叢生,牢騷滿腹。其實,人生的價值不一定體現(xiàn)在官場上,或者說成功與否很難在官場上的得意與否得到衡量,成功不應該與得意劃等號。只有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價值觀,才能撥亂反正,樹立正氣,才能改變是非不清的環(huán)境問題,形成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
- 2010-01-22是什么讓足協(xié)官員“染黑”
- 2010-01-15官員能不能寫游記
- 2010-01-15多元化時代,“和諧”不能以官員意志為轉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