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不僅在生活形態(tài)上出現了新樣式、新格局,其精神狀態(tài)亦是更加生機盎然、活力四射,用老百姓自己的話說就是:“生活更有奔頭”,“生活更有動力了”。這里根據問卷調查資料,對當代中國人生活動力及相關社會心態(tài)進行系統(tǒng)分析,以揭示當代中國人的精神狀態(tài)所發(fā)生的深刻變化。
調查顯示,子女發(fā)展期望是當代中國人最強的“生活動力”
最近幾年,經過多次不同規(guī)模的問卷調查發(fā)現,當代中國人的生活動力是由幾個相對穩(wěn)定的因素構成的,這里依據近年一項全國抽樣調查(有效樣本數為4989人)的數據予以分析。調查結果顯示,當代中國人比較強的生活動力有:
(1)子女發(fā)展期望,主要表現為努力為子女將來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2)對于追求家庭幸福;認同“只求家庭生活舒適和諧”這個目標的人數超出總體的九成,其中,超出三成半的人表示“很認同”;(3)對于財富追求;(4)對于人際比較;有九成多的人希望在生活中做到“讓別人看得起自己”,其中,三成半的人表示“很認同”這個目標;(5)對于追求一生平安;此外,對于做好本分、自我實現、追求社會貢獻、追求生活情趣的也得到不少人認同。
調查顯示,追求社會貢獻和自我實現是黨員群體較強的生活動力
由于身心特質、生活經歷、生活條件的不同,不同群體的價值觀念和心理需求自然有所差異,由此,其生活動力的內在格局亦不盡相同。如政治面貌與生活動力方面,黨員與一般群眾之間在追求生活情趣、子女發(fā)展期望及人際比較等生活動力上沒有顯著差異;黨員群體較強的生活動力有:追求社會貢獻和自我實現;相對來說,一般群眾比黨員群體明顯強的生活動力是:追求家庭幸福、做好本分、財富追求及追求一生平安。再如,社會經濟地位與生活動力方面,不同社會經濟地位的人群在追求家庭幸福、財富追求及子女發(fā)展期望三個生活動力上沒有顯著差異;但社會經濟地位高的人群在人際比較、追求生活情趣、追求社會貢獻及自我實現等生活動力方面比較強;社會經濟地位低的人群較強的生活動力則有:做好本分和追求一生平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