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廣闊的“藍色國土”,其中蘊藏的豐富海洋資源,以及在運輸上、國防上可能給中國帶來的便利,顯然都是中國海權收益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中國政府和海軍在遙遠的異國海域書寫下的遠洋史上和軍事史上濃重一筆,并不意味著中國海權高枕無憂,也不意味著中國對海洋的徹底征服。相反,無論是在可控還是不可控的范圍內,中國海權都面臨挑戰(zhàn)。
我國經濟對海洋經濟的依賴越發(fā)凸顯。
國家海洋局的數據顯示,2008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29662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9.87%。而1979年,這一數字才不過64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剛到1%。此外,中國國際貿易總量的85%以上是通過海上運輸完成的,中國商船已經遍及世界1200多個港口,世界航運市場19%的大宗貨物運往中國,22%的集裝箱來自中國。中國已是世界鐵礦石進口第一大國,石油進口第二大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第三大國。
在此背景下,2009年年初,中國海軍赴亞丁灣、索馬里海域護航。這一刻在未來將會被證明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其意義并不在于一雪100多年前甲午中日海戰(zhàn)失敗之前恥(現在談這些還過早),而是在于遠航的中國船只在遙遠的海域也能夠得到政府的軍隊近距離提供的安全服務了,而中國也在《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實施15年之后于自己的領土之外開始對新海權的探索了。
但是,中國海洋經濟的高歌猛進,中國政府和海軍在遙遠的異國海域書寫下的遠洋史上和軍事史上濃重一筆,并不意味著中國海權高枕無憂,也不意味著中國對海洋的徹底征服。相反,無論是在可控還是不可控的范圍內,中國海權都面臨挑戰(zhàn)。
航路安全挑戰(zhàn)揮之不去
在那些不存在爭議的海洋收益中,如何保證安全甚至主權完整始終是中國揮之不去的難題。
臺灣地區(qū)顯然是最大的一個變數。按理,如果兩岸融為一體,不但置于中國懷抱的臺灣海峽完全由中國掌控,臺灣成為中國在東海、南海交界處一艘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而且,兩岸還將因為商貿的自由往來而享受到市場擴容和人民福利增加的好處??稍趦砂兑廊淮嬖诟糸u的今天,且不說整個國家經濟利益受到損害,國防利益應得的便利蕩然無存,本來屬于內政的臺灣和臺灣海峽問題,竟然成為美日等國阻撓中國崛起的利器,臺獨勢力求諸國際力量支持的籌碼,自然也是壓在中央政府和全國人民心頭的一塊疙瘩。
- 2009-10-09研究海權理論 維護海洋權益:《中國海權》簡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