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物權相對性的必然性
m.kejuu.com?2009-12-30 08:29? 黃俊輝?來源:光明日報
我來說兩句
在物權絕對原則下,沒有物權的勞動者無法通過自身的勞動獲得足夠的物權,公共權力又在物權絕對原則的限制下無法對物權進行再分配。物權絕對導致原來擁有物權的資本家的物權數量不斷增加,而原來缺少物權的勞動者的物權變得更加缺乏,因而導致了社會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社會矛盾激化。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從實現物權追求個人利潤的自然化向物權行使的社會化目標轉變,發(fā)揮所有權功能的社會化。所有權社會功能理論的核心在于所有權不僅僅是所有權人牟取物權效率的工具,而且應當承擔為社會增加財富的義務。物權的社會功能實現需要物權人享受權利的同時承擔相對稱的義務。權利義務存在于同一主體的對等性是法律體系的整體價值觀,是所有權社會化的關鍵。
社會本位觀以追求社會公平、安全、公益等為目標,強調公民的個人權利和自由應該受到社會公益的限制和國家法律的干預。同時,為了社會公平,法律必須對公民施加一定的義務。
物權中心從歸屬到利用的轉變是物權相對性的有力證明
傳統(tǒng)的物權法理論把維護所有權的絕對性和優(yōu)勢地位視為自己的核心使命,在法律上賦予所有權神圣不可侵犯的尊崇地位,人們對所有權概念形成了崇拜心理,認為沒有了所有權便沒有了一切。這種強調個人對所有物絕對擁有的絕對物權制度,實際上缺少法律應有的對公平正義的價值追求。因此,隨著市場經濟的大規(guī)模發(fā)展,傳統(tǒng)的物權絕對性理論及立法制約了社會物資和自然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和充分、合理、高效的利用,在實際經濟運行中越來越表現出其致命的缺陷。此時,僅僅強調所有權的歸屬含義已經沒有了現實意義,而必須明確歸屬之后的其他權能。物權觀念也就隨之從物權絕對性向物權相對性方向轉變。
相關新聞
- 2009-12-09《物權法》敗北,典型的“小二管大王”
- 2009-12-08中國式拆遷沖突集中爆發(fā) 《物權法》已形同虛設
- 2009-11-23《物權法》何以不敵"房屋拆遷條例"
- 2009-11-22居民暴力抗強拆背后:物權法與拆遷條例矛盾凸顯
- 2008-02-25最高法:物權類糾紛提升為民事案件一級案由
更多>>視頻現場
相關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