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1月,筆者采訪了王盡美的長子、原吉林省軍區(qū)副司令員王乃征。2008年6月,筆者參加了在山東諸城市召開的紀念王盡美誕辰110周年座談會,期間,結識了王盡美的兩個孫子——王明華、王軍。去年秋天,王乃征回到濟南,筆者陪同參觀。幾次與王盡美后人的接觸,讓我更全面深刻地認識了山東黨組織創(chuàng)建人、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革命先輩王盡美。為了緬懷王盡美的光輝業(yè)績,讓廣大讀者了解其后人繼承先輩遺志為革命作出貢獻的情況,特為《黨史文苑》撰寫此文。
盡善盡美盡年華
王盡美,原名王瑞俊,字灼齋,1898年6月14日出生在山東莒縣大北杏村(現屬諸城市)的一個佃農家庭。他自幼聰穎好學,曾給地主家陪讀,后于枳溝鎮(zhèn)高小畢業(yè),在家務農多年。農暇刻苦自學,酷愛進步書刊,關心國家大事,較早萌發(fā)了民主主義思想與救國救民的志向。
1918年,王瑞俊考入山東省立第一師范學校,臨行前揮毫作詩,以抒情懷:“沉浮誰主問蒼茫,古往今來一戰(zhàn)場。濰水泥沙挾入海,錚錚喬有看滄桑?!睆脑姷囊饩晨?,青年王盡美的這首詩所蘊涵的革命志向和豪情,與同時代毛澤東的“孩兒立志出鄉(xiāng)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和周恩來的“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的詩作異曲同工。
1919年,王瑞俊積極投身五四運動,被選為省立一師北園分校代表,帶領同學參加集會、游行,開展宣傳活動。1920年3月,他結識了北京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羅章龍,并成為該研究會的通訊會員。同年11月,他與鄧恩銘等發(fā)起組織進步學術團體“勵新學會”,創(chuàng)辦《勵新》半月刊并任主編,登載了大量有關山東教育和婦女解放及討論社會改造問題的文章,通過具體事實剖析社會,痛斥反動當局的罪惡,抨擊社會時弊,啟發(fā)青年覺悟,積極宣傳新思想、新文化。1921年春,他與鄧恩銘等發(fā)起創(chuàng)建濟南共產黨早期組織。7月,他與鄧恩銘赴上海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在與會代表中,他是到達上海較早的一位,參加了中共一大會議的全過程。在中共一大召開期間,他和鄧恩銘虛心好學的精神以及他們在大會討論時所發(fā)表的對于馬克思主義的見解,給與會代表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更加堅定了王瑞俊為實現盡善盡美的共產主義崇高理想而獻身革命的信心和決心,為此,他改名叫王盡美,并寫了一首《肇在造化──贈友人》的詩:“貧富階級見疆場,盡善盡美唯解放。濰水泥沙統(tǒng)入海,喬有麓下看滄桑?!睆拇?,王盡美獻身于為勞苦大眾求解放的無產階級革命事業(yè),直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