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交流是一種心態(tài),基于自信
鄧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建國以后,人家封鎖我們,在某種程度上我們也還是閉關自守?!彼贸鼋Y論:“三十幾年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行的,發(fā)展不起來。”
于是,對外開放成為歷史轉舵、持久不變的國策。
人們應該不難理解,基于國際國內的時代背景,無論是從國家的層面,還是從軍隊的層面,開放交流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1955年的軍史檔案里記載著這樣一件事:是年,中央軍委決定成立一支迎外部隊。駐地離北京不遠的某旅有幸成為這個具有示范意義的“全軍第一”。但那時,新中國成立不久,百廢待舉,百國待交,加上“冷戰(zhàn)”正酣,部隊能夠和實際對外開放的程度并不高。
但“閘門”一旦被打開,活水就會勢成汪洋。
1985年11月16日上午,上海吳淞口碼頭成為國際“熱源”:由東海艦隊132號導彈驅逐艦和X615號遠洋綜合補給艦組成的人民海軍第一支友好訪問編隊,緩緩離開碼頭,沿著海上絲綢之路,遠涉印度洋,赴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孟加拉國3國訪問。這是人民海軍成立36年來的首次出訪,也是人民海軍艦艇首次穿越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意義非同尋常。
人們至今不會忘記,臨行前,編隊指揮聶奎聚在回答記者提問時,發(fā)出了這樣的感慨:新中國成立以來,先后有一些友好國家的軍艦來我國訪問。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我海軍和友好國家海軍的交往日益加強,許多國家的海軍都真誠地希望我海軍艦只回訪。我們這次出訪,對加強與友好國家的往來,增進相互了解和友誼,學習外國海軍先進技術,都具有重要意義。
10年之后的1995年8月,我海軍大型艦艇編隊赴印度尼西亞進行正式友好訪問。這是我人民海軍首次參加國際海軍多邊友好交往活動。在與來自亞洲、歐洲、美洲的多國海軍一起參加’95印尼國際艦隊檢閱等活動期間,中國艦艇編隊的官兵們都憋著一股子勁。他們說,一定要以最好的形象,展示中華民族和中國軍人的素質、尊嚴和威力。說到做到。當?shù)孛襟w驚嘆:“透過中國海軍的表現(xiàn),看到了一個崛起的中國!”
基于自信,2007年11月5日,美國國防部長蓋茨來華訪問期間,我軍高層領導人邀請他到軍委領導辦公室交談。這讓蓋茨本人及美方代表團人員感到驚喜與意外。
基于自信,2003年,中國軍隊首次向來自15個國家的27名軍事觀察員開放了最大的合同戰(zhàn)術訓練基地——朱日和合同戰(zhàn)術訓練基地。此后,中國軍隊多次邀請外國軍事觀察員或駐華武官觀摩各類樣式的軍事演習。
基于自信,北京軍區(qū)一九六旅干脆拆除圍墻,成為一座沒有圍墻的軍營,外賓在該旅營區(qū)的參觀路線也不再固定。2002年7月,105名外國記者進軍營采訪?!斑@個旅官兵人人都可當外交部發(fā)言人。”外交部官員事后這樣評價。
- 2009-09-271953年國慶閱兵 人民軍隊正規(guī)化建設的成果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