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關系是最重要的社會關系。在中國市場化改革過程中,非公有制經濟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最具活力的部分之一,它不僅對發(fā)展我國社會生產力,滿足人民多樣化需要,促進國民經濟發(fā)展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而且吸納了大量社會閑散人員和國有企業(yè)下崗職工,為維護社會穩(wěn)定做出了貢獻。
非公有制經濟相對于國有經濟來說,其中的勞動關系意義已經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由于在所有制關系上的根本轉變,因此在非公有制經濟勞動關系中,勞動關系雙方之間利益差異比較明顯,矛盾也比較凸顯。我們所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建立在穩(wěn)定的、契約式的、合作性的現(xiàn)代勞資關系基礎之上,因而也必須通過種種途徑改變和消解勞資關系雙方的矛盾,使其平衡、和諧,以有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一、勞資關系失衡影響和諧社會構建
目前從總體上看,在非公有制經濟范圍內,勞資關系的主要問題是雙方力量的對比不平衡,客觀上看更有利于資方,即在勞資雙方契約的形成過程中資方處于有利的地位,居于主導地位、這成為影響和諧社會構建的一個重要方面,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
(一)就勞方來看,他們的力量來自三個方面:
第一是個人的力量,非公有制企業(yè)勞工個人力量主要取決于個人的能力及其它方面的情況。一般而言,個人的技術能力、管理能力越強,其個人力量就越大。但是在我國非公有制企業(yè)中大量的是低層次的勞動人員,他們的工作崗位的替代性很大,其力量基礎很薄弱,往往不足以以個人身份與資方進行談判與抗衡。
第二是群體的力量,非公有制企業(yè)勞動力的供給呈分散、無組織和低素質狀態(tài)。大量的農民工單個或小群體地四處尋覓就業(yè)單位,面對著極不充分的勞動力市場信息和勞動者之間激烈的就業(yè)競爭,他們只能成為現(xiàn)成雇傭條件的被動接受者。就業(yè)后,在無任何工人組織的企業(yè)里,工人能在企業(yè)內外建立的聯(lián)系或形成的組織,往往是以親緣、地緣、友緣為紐帶的諸如同鄉(xiāng)會、同學會等非正式組織。這些組織的狹隘性、松散性難以使他們在利益一致、要求一致的基礎上形成有力量的團體,很難能與資方談判處于對等地位。
第三是工會的力量,工會是工人階級的群眾組織,是職工利益的代表。工會力量的基礎來自會員團結一致以及國家法定權力。但是在我國發(fā)展非公有制經濟的過程中,非公有制企業(yè)工會組織不健全,員工入會的積極性也不高,工會力量比較薄弱。工會難以真正起到維護職工權益的職責,工會在非公有企業(yè)內部,處于從屬的地位,沒有獨立性,在維護職工權益方面具有局限性,也是不爭的事實。
- 2009-08-04新勞資談判面臨六大難題 停擺噩夢是否會重現(xiàn)
- 2008-12-02湖里勞動保障信息員上崗排查企業(yè)勞資糾紛(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