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雄逐鹿各有盤算
而美國金融危機的出現再次改變了事情的進展。金融危機讓昔日風光無限的美、日兩國先后發(fā)生政黨輪替。日本的民主黨在日本社會求變的背景下成為執(zhí)政黨,在前有美國壓制后中國追趕的國際形勢下,檢討“脫亞入歐”路線,希望中美之間爭取到更多的發(fā)言權,以此最大程度的維護日本的整體利益,這成為日本新內閣積極推動東亞一體化的最大動力。
但同時,我們也看到,東亞共同體能否像歐盟那樣取得成功,卻并不完全由本地區(qū)的國家來決定,美國是一個重要的外在影響因素。
兩次金融危機,都是美國人給亞洲以巨大的傷害,當亞洲試圖建立起一個一體化的政經組織時,仍然主導著東亞地區(qū)秩序的美國顯然不會善罷甘休的,也正是因為美國因素的強勢存在以及對共同體的非正面作用,使得這次炒熱東亞共同體概念的日本二人組出現了表達上的不同,首相鳩山的表達中不排除美國因素的介入,而外相岡田的表達則將美國排斥在東亞共同體之外。
事實上,東亞共同體這一名詞自從誕生至今,從來就沒有一個各國達成共識的具體外延與內涵,東亞共同體到底有多少種解釋呢?中日韓各有一種,中日都想成為這個共同體的主導者,韓國則期待通過共同體的形式獲得與中日相近或相等的地位,而東盟各國則希望以一個整體的力量使得東盟成為東亞共同體的核心,傳統(tǒng)東亞地區(qū)之外的澳大利亞則把東亞共同體概念擴展為亞太共同體,試圖將更多的國家包括進來。
對于東亞共同體的外延與內涵,美國顯然有自己的看法,美國并不希望在亞歐大陸東部有出現一個像大陸西端那樣的共同體。但是,如果這種共同體非要出現,美國自然會希望這個共同體的外延與內涵里面有自己的影響存在。
我們今天看到東亞共同體至少有五六種版本,如果隨著經濟的發(fā)展與時代的需求,東亞地區(qū)的政治經濟整合必須要有一個共同載體出現的話,那么,在如何推動這個共同體的實現之前,亞歐大陸東部的各國首先要做的是就這個共同體的外延與內涵形成一個共識。
中國可以加點熱
對于普通中國人來講,提到東亞共同體一般是不怎么感冒的,尤其是當這個詞由日本政界來強調時,很容易讓我們想起歷史上臭名昭著的“大東亞共榮圈”,因此,許多中國人對于東亞共同體持有一種懷疑甚至是抵觸的心態(tài)。
不過,看待一個事物,需要有客觀的角度與理性的立場,對于中國來說,決定對一件事情采取什么樣的態(tài)度,有一個最主要的考慮因素,那就是如何做才能讓這件事符合中國的整體利益,因此,在看待東亞共同體這件事情上,我們不必局限于一些形式上的東西。我們不能忘記歷史,但是不能只停留在歷史之上。
對于中國來說,如何根據本國的利益來確定東亞共同體的外延與內涵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不把精力停留在問題的表面與形式之上,扎實地開展實際工作,加強與東盟的10+1交流,加強中日韓三國之間的交流,推動整個東亞地區(qū)的經濟整合,繼而再考慮政治上的深層對話與交流,這是更重要的事情,我想,這也是中國為什么會超乎尋常的響應日本提議的原因,中國沒有把精力限于東亞共同體的殼的爭議上面,而是應該從這個殼的里面尋找對中國有利的東西。
- 2009-09-29金融危機對傳媒業(yè)的影響與對策
- 2009-09-18金融危機背景下產業(yè)升級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