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在海地首都太子港,人們用手推車轉移有霍亂癥狀的病人。新華社發(fā)
新華網圣多明各11月20日電(記者 劉國強)海地北部地區(qū)上月中旬暴發(fā)的霍亂疫情日趨嚴重,目前全國大多數省份均出現疫情。截至19日,死于這一傳染病的人數約達1200人,另有近兩萬名患者住院接受治療。同時,海地因霍亂引發(fā)的暴力示威活動和騷亂事件愈演愈烈,嚴重影響了疫情防治和國際救援工作。
今年1月12日,海地發(fā)生里氏7.3級強烈地震,造成約30萬人死亡、30多萬人受傷。正當海地政府和人民在國際社會的支援下艱難地開展震后重建之際,另一場可怕的災難——霍亂又降臨到他們的頭上,使這個西半球最貧窮的加勒比海國家雪上加霜。
海地霍亂疫情最初暴發(fā)于北部阿蒂博尼特省沿海地區(qū),隨后迅速向周邊省份蔓延。目前,全國10個省中已有8個相繼出現霍亂疫情,其中阿蒂博尼特省的疫情最為嚴重,死亡病例和感染病例約占總數的三分之二。首都太子港所在的西部省的疫情也很嚴重,死亡病例和新增感染病例不斷增多。目前,約130萬名地震災民居住在太子港市內及周邊的臨時帳篷內,災民居住區(qū)內已陸續(xù)發(fā)現霍亂感染病例,使疫情防控形勢更加嚴峻。
鑒于霍亂疫情日趨嚴重,海地當局于10月24日宣布全國進入“衛(wèi)生緊急狀態(tài)”,本月9日又宣布霍亂疫情為影響本國的“國家安全問題”, 同時還宣布了一系列預防措施,防止疫情蔓延。海地霍亂疫情出現后,來自國際援助機構的醫(yī)療隊迅速趕赴疫區(qū)積極開展救治病人和預防工作。但由于政府有關部門工作不力,加上缺醫(yī)少藥,以及暴雨、颶風等天災的影響,霍亂疫情非但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反而日益嚴重。
有關專家警告說,未來一年內,海地可能會有20萬人染病,超過1萬人死亡。這將可能成為1991年秘魯暴發(fā)霍亂以來在西半球出現的最大疫情。當時,從秘魯開始的霍亂疫情擴散到幾乎整個拉美地區(qū),累計有150萬人染病,1.15萬人死亡。
海地有關實驗室分析結果表明,這次暴發(fā)的疫情為傳染性很強的01群小川型霍亂,而引發(fā)此次疫情的菌株源自南亞。聯合國尼泊爾籍維和士兵于上月中旬進駐海地參與維和任務,營地正好位于本次疫情源頭的阿蒂博尼特河沿岸地區(qū)。海地官方因此認為,尼泊爾籍維和士兵是這次霍亂疫情的“源頭”,一些政府高官還公開指責尼泊爾籍維和士兵將霍亂傳入海地,給他們的國家?guī)碛忠粓鰹碾y。
針對上述說法,聯合國維和部隊予以否認,并指出這只是一個“毫無事實根據的猜測”。經檢測,尼泊爾籍維和士兵駐地附近的河水并不含霍亂病菌。
但是,當地民眾心中的怒火并未平息,他們的示威抗議活動逐步升級。本月15日,海地第二大城市海地角發(fā)生自疫情暴發(fā)以來最為激烈的民眾抗議示威活動。上千名示威者在街道上設置障礙物,縱火焚燒當地警察局,包圍位于市郊的聯合國維和部隊基地,并與維和部隊發(fā)生沖突,造成至少2人死亡、10多人受傷。據當地目擊者說,事發(fā)當天整座城市被封鎖,學校停課,商店歇業(yè),一些車輛遭焚,一片混亂景象。此事件隨即引發(fā)其他省份連鎖反應,包括首都太子港在內的多個城市也發(fā)生暴力沖突事件,造成至少1人死亡、數十人受傷,傷者中包括數名聯合國維和人員。
海地霍亂疫情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一些國家和組織已慷慨解囊,幫助海地克服當前所面臨的危機。聯合國近日發(fā)起1.6億美元的募捐倡議,呼吁國際社會幫助海地控制霍亂疫情。然而,頻發(fā)的暴力示威活動給國際救援工作帶來嚴重影響。聯合國近日已宣布取消向海地角等城市運送肥皂、醫(yī)療補給以及醫(yī)務人員;國際慈善組織暫停向海地提供加氯清潔水;世界衛(wèi)生組織也中止了對當地醫(yī)務人員的培訓工作。 海地定于本月28日舉行總統和議會選舉。當地分析人士認為,隨著大選日期臨近,各黨派之間的爭斗日趨白熱化,不排除有人借霍亂之機挑起事端,擾亂大選,以達到其政治目的。這次選舉將是海地歷史上最重要的選舉之一,而不斷蔓延的霍亂疫情以及頻發(fā)的暴力騷亂事件,卻給此次選舉蒙上了陰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