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某專家考察精細化管理開展最好的日本,發(fā)現(xiàn)這種精細化的思想,其實早已根植于日本社會的方方面面,一位中國教授說:“即使中國現(xiàn)在跟日本在一個起跑線上,我們也未必能夠趕上日本?!睂<曳Q:“中日國民素質(zhì)有30年的差距?!保ā吨袊虡I(yè)評論》12月20日)
在全球化的時代,每一個中國公民其實也是地球公民,理應在國際化的大家庭里學會取長補短,這樣才有利于我們自身國民性的改造和進步。然而,對于專家的這些觀點,筆者仍然有不敢完全茍同之處。竊以為,相關(guān)專家們有一個明顯的失誤,就是混淆了中日國民素質(zhì)之間的“差異”和“差距”。
應該看到,專家在日本的見聞當中,確有許多值得國人深思的地方。例如,許多日本人很講究秩序,不亂闖紅燈;非常講誠信;尤其是非常注意環(huán)保,垃圾分類做得十分精心,環(huán)保的自覺性非常強。日本人還非常重視自主創(chuàng)新,在科技領域有很大成就。反之,當前,我們一些社會成員交通秩序意識淡漠,誠信缺乏,道德失范,缺乏環(huán)保意識,國民的整體科技素質(zhì)也還偏低。對照日本人的這些優(yōu)點,我們就應該看到自身的“差距”,深刻反省、學習。
但是,專家所看到的另外一些日本國民的行為習慣,與中國國民的某些行為習慣相比,就只能說是“差異”,而并不是“差距”。例如,在日本,男士平均結(jié)婚年齡是35歲,當父親的平均年齡是36歲。很多人甚至都不敢結(jié)婚,不敢生孩子的人更多,特別是職業(yè)女性。因為女人一生孩子,往往就意味著職業(yè)生涯的結(jié)束。日本國民的壓力太大了,所以必須拼命地干。有位日本朋友說:“日本人不做夢,哪有時間做夢!”這里,日本國民的勤奮精神應該值得肯定,但有些地方就不能說是與中國國民素質(zhì)存在“差距”,而只能說是“差異”。
再如,專家提到,日本人非常彬彬有禮,一天到晚地鞠躬。大公司的高層也總是低著頭走路,微閉著眼睛,自我收縮,甘為渺小。這事實上是一種境界:把別人看得比較高大,把自己看得很卑微。相比之下,號稱禮儀之邦、曾經(jīng)長期以封建禮教治國的中國,如今倒拋棄了許多繁文縟節(jié),人們見面也不再鞠躬,但竊以為,當前我國社會流行的握手禮節(jié),更為簡潔,與鞠躬相比只是禮儀之間的“差異”而已。
更重要的是,日本大公司的高層低頭瞇眼走路,是否就意味著他們在謙虛的品質(zhì)等道德境界方面“高人一等”呢?我看未必。事實上,日本整個民族憂患意識令人敬佩,從小學課本就告訴學生:這個國家處境是非常危險的,隨時可能被別人打垮。日本政治家始終認為外族強盛了,就一定會打進來,別人發(fā)達了,日本的生存空間就相對萎縮了。專家所說的這樣一種國民心態(tài),與專家所說的日本國民平時表現(xiàn)出來的謙卑有禮恰恰相反。相比之下,我國國民更相信人與人之間“以和為貴”,提倡不同國家的人們友好相處,不同的文明相互交流、相互包容,熱愛和平反對戰(zhàn)爭,等等。盡管我們也很需要民族憂患意識,但卻強調(diào)中國的發(fā)展不會威脅他國,他國的發(fā)展也是中國所樂見,共同發(fā)展才是目的。顯然,這就是國民之間的心態(tài)“差異”,而不是“差距”。
從根本上來講,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長處,都有適合自己民族生存之道的行為準則。在全球化時代,夜郎自大、妄自菲薄都非正確的心態(tài)。在向別人學習的時候,也應客觀理性,分清“差距”和“差異”,對“差距”要急起直追,對“差異”卻更需求同存異。中國與日本都是文明古國,在漫漫的歷史長河里,也曾相互交流,創(chuàng)造了交相輝映的燦爛文化,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互相幫助與合作比單純的競爭更為重要。因此,僅僅憑點滴觀察,斷言中國國民素質(zhì)與日本國民素質(zhì)“差距”多少年,甚至所謂“即使中國現(xiàn)在跟日本在一個起跑線上,我們也未必能夠趕上日本”,未免有失片面。(鄧清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