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近年來,我們一直在說要發(fā)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效果怎么樣呢?教育部14日召開新聞發(fā)布會,介紹了“十三五”期間加強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的有關情況。 95%學校能保障學生在校每天一小時鍛煉 “十三五”期間,我國學校體育與健康教學質量不斷提高。時間上,95%的學校能夠保障學生在校每天一小時體育鍛煉;師資上,全國義務教育階段體育教師每年新增約2萬人;設施上,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已被列為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的重要內容,達標率較“十二五”期間大幅度提升。目前,身心健康情況已被納入初、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育科目被納入初、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范圍。據教育部有關負責人介紹,從2021年起,絕大多數的省份體育中考分值都會增加。 近87%的學生在中小學接受藝術教育 9省份已開始試點“美育中考” 同樣,在美育上,各項資源和制度也在配齊配強。全國義務教育階段美育教師人數由2015年的59.9萬人增加到2019年的74.8萬人。各地各校開發(fā)利用當地民族民間美育資源,在中小學增設舞蹈、戲劇、戲曲、影視等課程。近87%的學生在中小學接受了藝術教育。2019年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jiān)測藝術學習質量監(jiān)測結果顯示,八成以上學生喜歡藝術課和藝術教師。目前, 已有9個省份開始“美育中考”的改革試點,分值在10分到30分之間。 勞動教育已被納入“國培計劃” 今年,《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及配套文件《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為勞動教育作出“頂層設計”,要求中小學每周要獨立設一節(jié)勞動課,本科階段不少于32學時。 與升學脫鉤 讓競賽回歸興趣本質 一方面加強學校內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等以往不那么被大家重視的部分;另一方面,近年來,校外的培訓、競賽也在不斷規(guī)范。這兩天,北京市教委正在就一項管理辦法征求意見,主題就是規(guī)范中小學生競賽活動。 競賽結果不作為招生依據 征求意見稿最受關注的一點就是明確提出了禁止將各種競賽成績、獎勵、證書作為基礎教育階段招生入學加分依據,各類活動獲獎結果只能視為榮譽。 同時還明確提出,原則上不舉辦面向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科競賽活動。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市性競賽活動將實行清單管理,舉辦前必須先審批,主辦方應為在中央編辦、民政部或北京市編辦、市民政局登記注冊的正式機構,必須具有法人資格。競賽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主辦方、承辦方要做到“零收費”。 近年來,國家也在不斷規(guī)范競賽活動、給學生減負。目前,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活動已由105項減至35項。 【央視短評】課程調整 彰顯教育理念升級 從試點美育課程到勞動教育納入“國培計劃”,再到規(guī)范中小學生競賽活動,看似只是課程設計等方面的調整,實際上是教育模式的升級,乃至教育理念的刷新。也就是說,這種調整更加尊重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為孩子補上勞動教育、美育和體育等短板。有了明確目標,也有了實現路徑,接下來在監(jiān)督落實上下功夫,將逐漸實現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從而讓孩子更健康成長。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