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炎炎,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走進貴州省威寧縣迤那鎮(zhèn)中海村。頂著烈日,村民李元忠在基地里鋤草,雖然臉上曬得通紅,但嘴里時不時地哼唱幾句小曲。 迤那鎮(zhèn)所在的威寧縣,因緯度低、海拔高,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所產蘋果含糖量高、口感好,在周邊地區(qū)具有一定知名度,但也因為個頭小、斑點多,一直沒能賣出個好價錢,沒能形成產業(yè)規(guī)模。 迤那鎮(zhèn)曾是個“包谷洋芋度春秋”的貧困鄉(xiāng)鎮(zhèn),10年前當地貧困發(fā)生率高達25.8%。在脫貧攻堅進入決戰(zhàn)決勝的關鍵時期,改變傳統(tǒng)種植習慣、調整產業(yè)結構,增加農民收入迫在眉睫。 迤那鎮(zhèn)黨委書記陳超和鎮(zhèn)里一班人經過多次走訪后認為,產業(yè)發(fā)展不能再走老路。為此,迤那鎮(zhèn)引進龍頭企業(yè)、以現代化方式種植蘋果。威寧超越農業(yè)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侯建文2015年從陜西來到迤那鎮(zhèn)調研,一眼就看中了當地的種植條件,從2016年開始到當地栽種蘋果樹。 起初,村里動員李元忠將土地流轉出來栽種蘋果樹,李元忠夫婦倆心里犯起了嘀咕:“種了那么多年蘋果,也沒看到村里誰種蘋果發(fā)了財。” “所種蘋果都是矮化蘋果,不會讓蘋果樹長得太高?!弊尷钤覜]想到的是,這次蘋果種植采用了新方法,灌溉水管鋪到每顆蘋果樹下,水和肥料一起澆到樹根,秋天收果子時,拖拉機直接開進果園,站著就能摘果子。 目前,蘋果基地已逐步進入豐產期,市場也正如侯建文所預想的那樣,蘋果并不愁賣,深受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消費者喜愛。 日益壯大的蘋果產業(yè),讓李元忠的生活有了新變化,雖然還在種地,但收入有了新來源。李元忠家有9畝多土地流轉給了蘋果基地,每年除了保底的土地流轉費外,掛果后還有利潤分紅,夫妻倆平常在基地里務工,“一人每天可得80元,常年有活干”。 李元忠告訴記者,去年利潤分紅得了2800多元,加上土地流轉費以及夫妻倆的務工收入,一家收入8萬多元,“吃穿不愁了,小康的日子已經過上了”。 “目前已經初見成效,1畝蘋果的年產值超過1.5萬元,大約是種玉米的10倍?!标惓嬖V記者,迤那全鎮(zhèn)目前栽種了2萬畝蘋果,僅在中海村就有6000畝,覆蓋農戶4056戶、1.72萬人,其中覆蓋建檔立卡貧困戶656戶、2952人,一年發(fā)放工資就超過600萬元,真正實現了基地建在家門口,打工不用往外走。 腰包日漸鼓起來的李元忠也開始實現自己的“心愿”。今年農歷春節(jié),李元忠買了一輛越野車,如今天天開著汽車上下班,“家里還有十幾畝土地,等下一步蘋果基地拓展規(guī)模,全部流轉給他們,收入就更多了?!保ń洕請?中國經濟網記者 吳秉澤 牛瑾 王新偉)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