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人民日報社會版頭條,聚焦扶貧車間中能人回家創(chuàng)業(yè)現象。 云南省紅河州屏邊縣陶瓊莉創(chuàng)辦的繡娘扶貧車間,讓苗族婦女在家就能有脫貧收入,受到人民日報關注。 且看: 帶領老鄉(xiāng)致富,內心滿是幸福 “對,要這樣,向右上方挑針”“走針均勻,繡得更美”……7月3日下午,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邊苗族自治縣灣塘鄉(xiāng)伍家村,村民項會英家里,又湊齊了全村的繡娘。屏邊縣繡娘扶貧車間負責人陶瓊莉乘車倆小時,再次進村指導刺繡技藝。 2000年,陶瓊莉和丈夫侯振偉下崗,夫妻倆搞過種植,發(fā)展過養(yǎng)殖,還做過餐飲,賣過汽車配件,但都不成功。2002年,兩口子一起去打工,一干就是9年。其間,侯振偉從事民族工藝產品營銷,陶瓊莉從事麗江東巴文化產品的設計、制作等工作。 “我們屏邊苗族刺繡多好呀,現在也鼓勵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我們何不回家創(chuàng)業(yè)?”陶瓊莉回憶當時的想法。2011年,夫妻倆回到屏邊開始創(chuàng)業(yè)之路。當時資金不夠,但因為享受到了“貸免扶補”政策,夫妻倆貸款8萬元,加上自己的積蓄,累計投入30萬元,建起刺繡加工廠。2014年,正式更名為繡莉豐鄉(xiāng)民族工藝制品廠。脫貧攻堅工作啟動后,一直把刺繡工藝的根扎在農村的制品廠,又成為屏邊縣繡娘扶貧車間。 企業(yè)銷售慢慢走上了正軌,熟練工短缺成為瓶頸。陶瓊莉想到了進村做免費培訓?!跋葎訂T刺繡骨干,骨干賺到錢,那些想學刺繡的人自然會加入進來?!比缃瘢窄偫虻拇汤C培訓不再難組織,全縣參加陶瓊莉培訓的繡娘已經超過500名,覆蓋了所有鄉(xiāng)鎮(zhèn)?!白铋_心的是,越來越多完全不會刺繡的年輕人,也開始積極報名參加。” 2019年,越來越紅火的扶貧車間計劃修繕廠房、購置設備。恰好,對口幫扶屏邊縣的上海市徐匯區(qū)扶貧干部上門調研扶貧工廠,拿出30萬元資金扶持,給扶貧工廠發(fā)展又添了一把火。 雖是扶貧車間,可為了能帶動更多建檔立卡貧困戶,陶瓊莉并不要求工人天天進車間,廠里的貧困戶大多在家刺繡。“留守婦女要照顧孩子照顧田,她們在家工作更方便。”陶瓊莉廠里如今光建檔立卡貧困戶就超過20戶,少的一年能賺五六千,多的一年破萬?!拔覀儚S一年付給繡娘的工資超過18萬元,這些可都是繡娘們用農閑時間‘繡出來’的收入!” “做刺繡,能增收,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眮泶汤C的越來越多,甚至部分貧困戶家里主要收入就是刺繡的工錢,陶瓊莉不敢怠慢。這不,采訪期間,她時不時就接到客戶的電話。“現在繡娘鉚著勁‘繡’,我可得把她們帶上脫貧路。”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