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黃鑫 鼓勵引導人才向“三區(qū)一線”流動,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要部署。近期,中央組織部在北京召開電視電話會議,提出要推動急需人才向貧困地區(qū)基層一線集結,進一步明確了脫貧攻堅決戰(zhàn)決勝關鍵時期人才流動的新導向,具有深刻的政治意義和長遠的戰(zhàn)略意義。 今年是脫貧攻堅戰(zhàn)最后一年,收官之年又疊加疫情影響,各項工作任務更重、要求更高、壓力更大。脫貧攻堅越是到最后,面臨的越是最難啃的“硬骨頭”。能否啃下最后的“硬骨頭”,事關脫貧攻堅能否如期收官,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能否如期實現(xiàn)。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攻克貧中之貧、困中之困、堅中之堅,必須推動急需人才向脫貧一線集結,匯聚萬眾之力攻克貧困最后堡壘。 要建好“賽馬場”,搭建人才發(fā)展平臺?;鶎酉騺硎侨瞬懦砷L的重要平臺,脫貧攻堅主戰(zhàn)場為各類人才搭建了廣闊的舞臺。脫貧攻堅一線條件艱苦、任務艱巨、工作復雜,既是干部增長見識、鍛煉能力的“熔爐”,也是考察干部、識別人才的“賽馬場”。在這個“賽馬場”里,有真才實學的人會用自己的實干擔當、工作實績在基層一線發(fā)光發(fā)熱,在工作實踐中傳遞自身的“魅力”、溫暖群眾的“心田”、進入組織的“法眼”。而那些虛張聲勢的“假把式”、光說不練的“空包彈”、畏首畏尾的“太平官”自然會顯得黯淡無光。 要用好“傳送帶”,暢通人才流動渠道。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破解基層一線人才引流難題,重點是暢通人才向艱苦邊遠地區(qū)和基層一線流動的渠道,通過發(fā)揮政策、環(huán)境、機制的優(yōu)勢,完善編制管理、職稱評審、人才招錄和柔性流動政策,為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提供制度保障,著力營造廣納八方英才的人才環(huán)境。同時,還要把“輸血”和“造血”結合起來,鼓勵大學生、退伍軍人、在外務工經(jīng)商等本土人才返鄉(xiāng)擔任村干部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不斷強化本土人才培養(yǎng),對長期在基層一線工作且作出重要貢獻的可破格晉升職稱等級,切實打通優(yōu)秀人才上升渠道,真正激活基層人才隊伍“一池春水”。 要樹好“風向標”,嚴格人才選用標準。用一賢人則群賢畢至,見賢思齊就蔚然成風。選人用人是“風向標”,是人才流動最大的“導向牌”。推動人才向脫貧攻堅一線集結,就要更加重視在脫貧攻堅一線選拔任用干部。要把在脫貧攻堅中的實績作為選人用人的重要依據(jù),大張旗鼓講好基層扶貧故事,把那些扎根基層、埋頭苦干的“老黃牛式”干部選出來,把那些攻堅克難、勇于擔當?shù)摹蔼{子型”干部選出來,把那些群眾公認、實績突出的“實干型”干部選出來,為擔當者擔當、讓有為者有位、讓吃苦者吃香,樹立鮮明的選人用人導向,引導各級干部主動投身脫貧攻堅一線擔當作為。 為政之道,首在得人;攻堅之戰(zhàn),重在用人。決戰(zhàn)決勝脫貧攻堅的“集結號”已經(jīng)吹響,必須推動“硬核”人才力量向脫貧一線集結,使出“移山之力”、用好“繡花功夫”、打好“背水一戰(zhàn)”,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zhàn)脫貧攻堅提供堅強組織保障和人才保障。(黃鑫)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